近日,效仿英国伦敦地铁“赫敏藏书”的中国版“丢书大作战”在北上广地区上演,诸多文艺界人士纷纷参与。“丢书大作战”活动登陆青岛。今天起,青岛交运温馨巴士将在25条线路的公交车座位和车载报袋内“丢”放书籍,乘客如果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后可以带回家阅读,看完后再放回公交车内,让这些书继续“漂流”。(11月28日 央视网)
一时间,“丢书大作战”在中国热门了起来,各地都在上演这样的活动。确实,“丢书大作战”在热门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很多人认为其就是个套路,缺乏真诚,只是一时的吸引眼球罢了,背后的策划与自我营销成分太多。也有更深度的质疑说,阅读在中国很难说是社会的自觉行为,社会整体也缺乏阅读的氛围,这样“丢书大作战”的涟漪效应也不会太好。
在这样的争议下,有人说, “丢书大作战”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呈现的是中国式模仿,过于流于浅层与形式,难免不走样,这是现实的尴尬。笔者却认为,所谓的“水土不服”一说有待商榷,现实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尴尬。
所谓的“水土不服”是从“丢书大作战”的实际效果来判断的,比如,没人看的书被保洁阿姨收走,地铁太挤,不是适合的阅读环境。通过这些现状有人就直接认定,这样的活动除了主办方博取了知名度,其他不会有什么改变。其实,这样的判断和认定都过于轻率,缺乏长远性的审视,看不到“丢书大作战”的现实意义,难免会偏激的理解,造成误判。
确实,“丢书大作战”丢的那些书可能真正被认真用心阅读的概率并不大,也有一些可能被清理甚至浪费掉。其也可能有营销的成分在,发起者的目的并不纯粹。但关键是,这样的活动在中国成了热门,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举办类似活动,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就算这样的活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其确实较大程度上引起了中国人对书籍、对阅读的关注。能让一个阅读自觉和阅读氛围都相对缺乏的国度,再次聚焦书籍,聚焦阅读,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情? 而且,在舆论场里,又掀起了一场关于“丢书”、“阅读”的大讨论,让人们在关注“丢书大作战”的同时,对书籍的认识,对阅读的思考也更深了一层,这不也是在为“让阅读成为一种社会自觉行为,让社会拥有阅读的氛围”的期许添了一份力?也就是说,丢书大作战一定程度上也在弥补社会先前在阅读层面上的欠缺,这就是其拥有的现实意义,值得肯定。
受“丢书大作战”活动的影响,前几天,浙江传媒学院的校园媒体也在校园里策划了一场“丢书大作战”,反响良好,阅读的氛围正在浓烈。学校的师生不仅积极参与,还在其影响下,正在策划开展一系列读书会活动,扩展阅读。这一活动蹭了热点,走入高校,甚至能让“鼓励阅读”逐渐演化成实实在在的阅读,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读书风气。还有,济南上演的丢书大作战,也让小朋友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绘本,感受书香的同时,也体会到探索与分享的乐趣。这些就是“丢书大作战”现实意义在个例中的具体展现,背后也承载着其在一定群体里无法忽视的影响。
在平时,一些人只知道埋怨我们社会的读书风气不好,读书阅读的时间都被互联网给霸占了,可又没有什么办法去改变这种现实状态。现在,“丢书大作战”出现了,也确实有一些人在受这一活动的影响,加深了对书籍的感情,也开始去追求阅读,并真正受益,人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反对?所谓的现实尴尬的背后也隐藏了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一点需要看到。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