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家园”的老套剧情混搭上“全世界都在说东北话”的魔力东北风,让《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的噱头猛增,逼格猛涨。众多喜剧大咖的加盟也是令影片备受瞩目。虽然讲的是东北小人物的故事,但是主旨还是希望以小见大,彰显“东北精神”。时间放到九十年代,地点在东北一间老人院,主角是五个从小被老人院养大的孤几青年。土匪和外来者,就是代表香港反派的黑势力地产商——说东北口音广东话的“伪香港人”曾志伟、黑帮老爷子金士杰,还有移居香港后变得贪心的前东北人。孤儿不只要保住老人院不被倒卖,更要守护“东北精神”。
当“东北小混混”遇上“香港古惑仔”,电影《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中两股势力角斗就此展开。拍摄时亦辗转东北与香港两地取景,当《光辉岁月》响起,引发了诸多关于《英雄本色》《古惑仔》等经典港片的回忆。对香港经典的致敬,对东北情怀的追忆,让影片似乎有了些许韵味,可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韵味瞬间消散的无影无踪,只留下刻意为之的尴尬。
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急功近利的态度让影片变成了“东北大乱炖”。本已俗套见底的故事大纲,套上了东北的外壳似乎有了心意,但东拼西凑的片段式故事叙述,总是让刚刚出现戏剧冲突戛然而止,甚至不及而终。尴尬的带领着观众们跳跃在各无关痛痒的故事支线上,令整个影片变得支离破碎。
这次的“喜剧大联欢”着实乏善可陈,或许只有“魔性”十足的电影歌曲能够留下惊鸿一瞥。要做纯纯的搞笑爆米花影片不是不可以,但是总要有些能拿得出手的,能博人会心一笑的桥段,而不是拼凑式的段子合集,更不是依靠个东北大背景,设定个东北小人物,聊几句东北嗑就能蒙混成事的。东北人看不到情怀,其他地域的人也看不出个门道,这样的里外不讨好,归根结蒂还是故事本身的孱弱所致。
喜剧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天分,需要悟性。显然贾乃亮的喜剧火候仍稍显稚嫩,一味的装傻充愣的喜剧包袱对当下品味奇高的观众而言,就如同隔靴搔痒,亦或是不知所谓。小咖秀上耍宝卖萌的成功,并不能证明可以驾驭喜剧中的角色,也不能证明可以担负喜剧中的大梁。喜剧的门槛前,贾乃亮还需快马加鞭。也可能因有马丽,这个东北感觉很麻花,马丽延续了过往喜剧电影的一贯水准,表演依然张弛有度,人物刻画足够饱满,情感拿捏在喜剧展示过程中也尚算到位,可是限于影片层阶的束缚,并未太过惊艳。对于其他喜剧配角,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光发热,一时间将主角比得暗淡无光。大长脸于洋的实为影片的笑料担当,足够令人惊喜。王迅与金士杰老师,不多说了,即使是这么一个烂角色,也能这么认真地出演,十分可敬。
影片有着良好的资源配置,也有成为好片子的潜质。可是重笑料堆砌,而轻视故事架构合理性的“玩闹”喜剧通病将影片推向了粗烂的“深渊”。实则,东北人身上有着无穷的幽默细胞,也能发掘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只要故事完整,立意鲜明,加之“坚实”的群众基础,肯定差不了。《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号称《东北往事》三部曲的头炮,而“出师不利”也未必是坏事,起码主创们看到了问题,知晓了根源,明晰了差距,只要能够沉下心来,好好打磨剧本,钻研角色特点,挖掘实在的“东北精神”,剧集还是可以红火一番的。
笔者希望,当下的电影人能够用心做电影,多些诚意,少些套路,毕竟随随便便弄点噱头,请些明星即可大杀四方的电影盛事将一去不复返。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已然渐走下坡路,或许当下仍可忽悠了事,可是回归理性的观众,回归平稳的市场,还会给投机取巧,玩套路的作品多少空间,多少出路,这无需赘言。现在的电影多是噱头大过内容,拼凑大过创作,套路大过用心。而被粗烂不断冲刷底线的局面终于有所转变,中国电影市场的包容度似乎也接近饱和,电影市场之内佳作依旧凤毛麟角,但是可喜的是观影受众日渐理性,懂得拒绝,分得出好与坏,不再仅因噱头的诱惑而迷失盲从。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正中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