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第二辑,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其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引用的,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故148则,对其现实意义和背景义理进行解读、阐释,是一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5月16日《人民日报》)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用典可以强化表达力,本身就是借喻。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习近平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用典》一书,提炼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的精髓,第二辑沿用第一辑体例,是对第一辑的继承和补充。党员干部学习用典,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笔者认为,典故是历史智慧和民间智慧的提炼,学典用典就是在与古代先贤交流对话,因此干部学习《习近平用典》就是在“以史为镜”。
历史的存在让后世得以避开犯同样错误的可能,用历史当镜子,明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新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用典》,可以从中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还能从典故中汲取力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
鉴往知来,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纵览中国历史,既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官信条,也有常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为大明王朝的倾覆埋下了隐患。典故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林林总总的典故中,能够总结出一个结论,官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百废兴。
党员干部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切切实实做好以典故之史为“镜”,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时刻自省,筑牢思想防线。
来源:荆楚网
作者:刘厚廷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