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给老师送礼盛行,禁令岂能成摆设?

发布时间:2018-09-04 09:39:20来源:荆楚网

  在孩子踏进社会的第一个脚印里,写满了家长的焦虑和不安。他们渴望孩子能像在家一样被优待、受瞩目;他们更担心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怠慢”,而让孩子受了委屈、待遇不如人。为了帮助孩子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家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老师那里博好感、求关注。(9月3日《中国青年报》)

  家长的愿望无非是想让老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而“力求在老师那里博好感、求关注”,往往又转化成给老师送礼,以求用物质上的投入,换来老师对自己孩子更“贴心”的照料,这是几乎所有中国家长都有的心态。但给老师送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活”,也是不少家长最感到头疼的一件事。于是,多数家长持就持有“不想送,又不敢不送”的心理。家长当然“不想送”,毕竟,那不是一件好事,既费钱又劳心。可“又不敢不送”,因为你不送肯定别人还送,那么想让老师照顾孩子的目的不就无法达到。

  令很多刚把学生送到学校的家长没有想到的是,如今给老师送礼的价格还不菲。“现在的市场价是每次2000元,每年至少2次。”这怎能不令多数家长倒吸一口凉气?而且,这样的价格竟然还得到不少家长的附和。如果按照这个“参考价”送下去,就按一年至少2次计算,光给老师送礼就要花掉4千元,如果再有别的想法,可能就要达到1万元甚至更多。这对工薪阶层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重庆青年报》做过一个网络问卷调查,从1000多份调查样本中,能窥见大多数家长对给老师送礼的心态:八成受访者表示曾送过礼,其中超三成家长认为送礼是希望老师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多关照,仅有15.6%的受访者给老师送礼是想衷心表达对老师教书育人的谢意。可见,家长纷纷给老师送礼,都是担心不送礼,老师“给孩子小鞋穿”。而给老师送礼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受到特别照顾。但家长的忧虑,加上确实也存在送礼后孩子被照顾的事例,这就加剧了家长的恐慌。

  但给老师送礼并不合规,教育部以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都发出过类似“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的禁令。而且,“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或是参加由学生或家长付费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之类的规定,各地都有过相似的表述。天津甚至规定,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的老师可直接开除。

  然而,纸面上禁止给老师送礼,也挡不住家长们的趋之若鹜。送礼有时候被拒,那么就变相送。或是不送金钱,仅送送礼物,或帮老师设计方案,或为老师提供名车试驾的机会,抑或是帮老师在核心期刊上刊发论文等。但问题是,既然有禁令,那么给老师送礼依然盛行,那禁令岂不成了摆设?由于目前各地都采用“阳光教育”,无论是选拔班干部还是评优等显得很透明。可是,如果得到礼品,老师还是得到了实惠,家长承担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而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股给教师争相送礼的恶风。

  对此,还是要回到正途上,即不能仅靠老师的自律和家长的坦然,而是要让那些禁令发挥应有的威慑作用。虽然并非所有老师或家长都有被送礼和送礼的心态,但只要严格按照规定,加强监督,同时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给老师送礼这股恶风就一定能刹住。而最为关键的,就是一定要把“紧箍咒”念好,如此才能使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回到正轨。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