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李德威用生命诠释了“追梦之路”

发布时间:2018-09-21 09:48:46来源:荆楚网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9月15日中午,在武昌一居民小区,30多名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和学生拥挤在恩师李德威教授灵位前,重温李德威生前留下的这10个字,心潮起伏,情难自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岁,在不能言语的弥留之际,躺在ICU(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他借来护士的笔颤抖着写下了上述十个大字。

  李德威教授用生命最后一口气书写“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笔者看到是李德威教授未完成的遗愿,也是他用生命诠释的“追梦之路”的“火种”再次燃烧着。

  因为追梦,李德威教授在病房里开起了“组会”,即使生命在向他倒计时,仍不忘遵从内心选择,吃力与自己的学生们、“战友”们讨论“干热岩”研究情况,一对一回复指导,论证项目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为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做最后一次努力;因为追梦,他与妻子、儿子分居三地,聚少离多,在“大我”和“小我”之间,毅然选择了用毕生经历兑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让地震预报成为可能。

  科考中11次遭遇危险,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却磨不灭他心中的理想。李德威教授一直怀着那颗执着追梦心,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万公里。即使经历千锤百炼,依然像悬崖上的青松一样傲然挺立,不知疲倦。在一次藏南科考,在溜索穿越雅鲁藏布江时,李教授突然卡在中间,悬挂在30米高的江面上,进退两难一个多小时。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不服输的毅力手动脱困,才保住了性命,也流传出一段佳话“一个文弱的科研者变成了奋不顾身的英雄。”

  “梦”的种子生根发芽,用心焐热。没有历经风雨的梦想终将会夭折,而李德威教授的梦想却始终扎根在中国这片热土之上,生根发芽,稳扎稳打,这是铸梦的开始,更是信仰的开始。不追论文,只追梦想。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不仅激发了李德威教授为了梦想勇于探索的决心,更是激发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情: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热情,为科学开发探索一条新的思路,真正做到科研成果的成功能为群众谋求到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梦”的种子开花结果,用情留住。“作为一名科研者,李德威教授为了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能帮助到人民,总是冲在最前面,亲赴灾区,自筹经费想办法研究预测地震,只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生命。因此,走上研究预测地震成为可能的一条“不归路”。”面对这条“不归路”,李德威教授深知在人民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绽放光芒。多次亲赴地震灾区,不顾自身安危,成功提出了陆内地震的热流体撞击成因假说、地震及关联灾害监测、预测思想与方法,并发表了一系列地震相关的论文,给了李德威教授“施展抱负”的机会,更是给李德威教授的肩上压了重担。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在研究地震学课题攻坚中,我们看到了李德威教授对科研的执着甚至是“疯魔”般的投入,更是敢于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第一人,他可谓是“拼命三郎”、“科研疯子”,这背后,是他攻坚克难的艰辛,是追求梦想的坚持,更是对祖国贡献、为人民服务的情结升华。

  “梦”的种子代代相传,相约未来梦。把梦想传承下去,用生命诠释寄望于青年一代。李德威教授清楚,未来是青年人的未来、更是人才的未来。他即是一名科研者,更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李德威就像雕玉师,把每一名怀揣理想和情怀的学生当做一块璞玉精心雕琢,他深知自己的梦想无法继续下去了,但,他坚信、并寄望于他的学生们一定能实现。“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在弥留之际,他用生命诠释的十个字,并不是他的遗憾,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榜样的力量,用自己生命诠释的追梦之路:“自己的梦想有一天一定能实现,中国有一天一定能崛起!”

  李德威教授的人生画面永远定格在2018年9月14日12时25分,但是他如山一样的巍峨身姿、海一样的博大情怀已经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科研田里和中国梦的筑梦路上。

  斯人虽逝,追梦身影依然不朽。

  英雄无悔,强国路上一路随行。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