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谨防“锦鲤抽奖”变骗人的鱼饵

发布时间:2018-10-18 11:41:18来源:荆楚网

  9月29日,支付宝从200多万用户中抽取出一名幸运儿,命名为“中国锦鲤”,并提供了众多诱人福利,一时引起社会热议。随后,“杭州锦鲤”“深圳锦鲤”“重庆锦鲤”等各种名目的“锦鲤”刷爆社交网络。然而,在这看似完美的共赢模式背后,其实也风险暗存。

  不久前,支付宝的“中国锦鲤”抽奖活动,让昵称为“信小呆”的网友一下子成为了大红人,除了微博疯狂涨粉外,丰厚的礼品也着实让人眼馋,甚至许多网友戏称其“后半辈子都不用工作了”。与此同时,求福气、祈好运一时间也成了微信朋友圈的关键词,五花八门的“锦鲤”轮番登场,各具特色的礼包惹人心动,每个人都在转发各种“锦鲤”,希望成为下一个“信小呆”。

  但是,新的锦鲤没有出现,骗人的鱼饵却发现了不少。杭州锦鲤被爆虚假消息,骗取了36万用户个人信息;武汉锦鲤被指虚假宣传,仅仅只为获得关注;深圳锦鲤活动奖品涉及的商家均宣称并未参与该活动;打着某大学旗号的锦鲤,甚至是一个新申请的三无小号,针对该校师生定向诈骗。种种乱像表明,“锦鲤热”已经被部分不法分子盯上,炮制出一个个诱人的鱼饵,而一心期待化身“锦鲤”的人们,早已变成了他们砧板上的大鱼,成为了非法牟利的目标。

  当网友们满眼看到的只是丰厚的大礼包,一心想着的只是成为天选的幸运儿,并沉浸于“锦鲤”热潮的狂欢之中,为了获得所谓参加抽奖的机会,不惜关注各种来路不明的公众号,转发各种未经核实的链接,向其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甚至还有个别公众号,借口需要缴纳各种“手续费”骗取参与者钱财。此时的“锦鲤”已经成了诱人的鱼饵,等待着满心欢喜的人们咬饵上钩。

  我们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锦鲤”这种活动,因为其诞生只是企业的合法营销行为,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其巨大的社会反响、良好的宣传效果、广泛的群众参与,表明其是一场成功的商业活动、优秀的营销案例,我们甚至需要去肯定这种创新,弘扬这种精神。但是,我们也必须去深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锦鲤变为鱼饵。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缺失,是假冒“锦鲤”大有市场的主要原因。正因为人们对于个人信息不重视,乐于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出卖个人信息,才让不法分子看到机会、有利可图,抓住这种心理炮制鱼饵,等待大鱼的上钩。其次,作为一场互联网的狂欢,当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互联网企业以及监管部门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任由类似的链接随意传播,不可坐视自发的抽奖随意组织,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打击非法的假消息,也是各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锦鲤”变成鱼饵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人们的贪心被不法分子利用了,每个人都期待自己能成为天选之子,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化身“中国锦鲤”,但是,在此过程中,人们都忘记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真的有陷阱,当人们只盯着了天上的馅饼,就一定会掉入地上的陷阱。与其寄希望于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还不如将时间花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这样才是成为“锦鲤”的真正途径。

  “锦鲤”变为鱼饵,也是为全体网民上了一堂课,既教会人们去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又阐明了勤劳方能致富,努力才会幸运的道理。让人们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多一点务实,少一些幻想,将精力放在努力工作之上,让汗水凝成幸运的“锦鲤”。

  来源:荆楚网

  作者:徐仲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