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人,扎根在车谷。
2023年9月,工作角色从一名泵站技术员调整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当我在CAD图纸与党建报告间来回切换时,偶然与网评写作相遇——这像极了电路板突然通了电,火花四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十篇稿件见刊的背后,是机械齿轮与文字齿轮的奇妙咬合,也是巴金先生那句“只有写,才会写”最生动的注脚。
从“拧螺丝”到“码文字”,理工男的思维惯性曾让我在网评门前踟蹰:写文章怎能像画电路图一样追求绝对精准?选题若如编程般套用公式,岂不成了冰冷代码?直到第一篇网评被刊发,我才恍然——机电的逻辑严谨与文字的共情温度,本就可以同频共振。写《“药苦难咽”始于闻》,我用“故障排查”的思维剖析问题根源;谈“人工智能+”消费,我以“系统集成”的视角串联政策与民生。跨界不是悖论,而是思维的破壁重生。
“写作没有捷径,就像拧螺丝不能少一圈。”这是我给初涉网评的同袍们的忠告。曾为了一篇稿件,我像调试设备一样反复打磨逻辑:观点层次要如电路原理图般清晰,案例举证需像零件参数表一样真实。“选题空洞”“逻辑散漫”“退稿”“心生怯意”?那不过是“误差修正”的必经环节。编辑老师的反馈意见截图,被我当成“技术手册”逐条研读——毕竟,连设备都能驯服的人,还怕驯不服几行文字?
有人笑我“不务正业”,我却在这跨界中尝到甜头:从初到新岗位的慌乱到胜任工作的从容,从一名普通通讯员的笨拙起步到担任集团网评初审员的责任坚持,从写总结宣传文章的抠脑袋到接到任务的下笔不犹豫,网评意外擦出的火花,竟在不经意间给我充满了电。
十篇稿件,是机电男献给文字世界的“开箱测评”。未来,我将继续以工科生的执拗与党建人的热忱,在跨界写作中探索更多可能:用逻辑搭建文章的“结构梁”,用共情浇筑观点的“混凝土”,用幽默拧紧思想的“螺丝钉”。若你问我为何“乱入”网评?答案早已写在行动里——“只有写,才会写;只要写,路就在。”愿我们既能用扳手校准现实,亦能以笔尖点亮星河。
作者文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