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日前报道,10月29日晚,话剧《跟我的前妻谈恋爱》在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1001戏剧沙龙”D5空间正式上映。能容纳约200人的小剧场,上座率近四成左右。(11月21日荆楚网)
上座率只有四成,这意味着一场小剧场演出,观众只有80人左右。这种“萧条”,和我们见到的票房几周就能过亿的热烈火爆的情形,当然不能同日而语。真是巧了,笔者不久前也在西安看了一场话剧,这场号称“中国首部功夫喜剧”的《功夫泡馍》,演出地点又在有名的大唐芙蓉园风鸣九天剧场,可也是观众寥寥。也许看到观众席上稀稀拉拉,难以形成热烈氛围,影响演员情绪,演出开始前的“热场”环节,主持人特意邀请后排的观众趋前就座,并幽默地说“不加钱的”。就这,还有一些观众稳坐泰山、不愿挪窝。主持人只好以“眼明心亮”聊作调侃。按说,这又不是宽银幕电影,坐得过近影响视力,让你到领导一般才能享受的前排就座,观众还不愿意,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凑活看看”算了。
为什么“跟嘉年华一般喧哗嘈杂的电影院相比,小剧场里第一排观众的座位离舞台不到一米。前排的观众常常临时充当半个演员,演员也经常出其不意的从观众身边冲上舞台,台上台下亲密互动,那股热烈互动的‘气场’是大剧场、电影院难得一见的”演出优势,不能化作票房优势呢?
第一,观众缺乏文化消费的自觉。不能否认,人的消费,包括精神产品的消费,也是需要引导,需要广告,需要鼓动的。为什么有些没有什么效力的保健用品,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之下,也拥有很大的市场,就是广告的鼓动宣传在起作用。当然我不是说,把小话剧也弄成没有药效的保健品,反倒要特别注重剧本和演出的质量,没有吸引人的本子和演员,且不说你不会有那么大的广告实力,就是有了,也难以坚持下去。所以这里仅是一个借用,意思是说,文化市场消费,也离不开一定的引导和宣传。
第二,既然宣传力度不足,也就产生不了规模的消费氛围。大家并不以看了一场话剧,听了一场音乐,作为消费谈资,津津乐道于熟人朋友之间,就像有的人消费名牌产品一样。这不是炫耀,而是分享,是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文化消费,也需要这样的环境氛围。什么时候,大家能把看小剧场演出,作为炫耀的资本,甚至成了日常文化消费的习惯,我们就具备了票房的优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文化消费毕竟是精神享受,而精神享受并不是人的生存的必需。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里,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同样依据这个学说,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对他形成高活力的驱动行为。马克思也说过类似的话,人只有在满足生存的前提下,才能从事艺术和宗教。说得直白一点,你不能让一个人饿着肚子去看话剧,去听音乐。精神消费,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还缺乏广泛而有坚实的基础。
怎么办呢?
首先必须明白,想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人就必须到场,不能缺位,人都不到场,你去武装、引导、塑造、鼓舞谁呀?在这个一点上,政府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上述目标,本来就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这使我想到“一元钱剧场”。——渭南市秦腔剧从四年前起,举办 “周末一元剧场”,即每个周末组织一场以全本大戏为主的戏剧节目,剧团只象征性收取一元钱票价。如今,此举不但救活了一个剧团,还实现了政府、企业、群众多方共赢的局面。当然一元钱的门票,根本无法使剧团生存,因此每场演出,政府补贴3000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扶持资金再补贴4000元,这就使演职人员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现在“一元剧场”,不仅作为渭南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取得了多方的认可,而且还使秦腔这一悠久的传统剧种,得到传承和发展。——这就是政府主导的威力。
一个地方性的小众剧场,可以通过创新,走出一条生路,那么相对大众的话剧,在市场培育的初期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之下,为什么不能照此办理?
来源:荆楚网
作者:雷钟哲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