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社会

更多

李家伟:“见报就奖”,高校何以焦虑至此?

发布时间: 2008-08-03 15:58   来源:    进入电子报

  今年浙江大多数高校都设了一个专项奖,用来奖励暑期实践做得比较成功的团队,奖金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而媒体是否参与报道,是评审的主要标准之一。更有甚者,浙江某学院专门制定了一份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宣传信息工作奖励细则》,规定国家级媒体发200字以上奖励4000元,省级媒体300字以上奖励3000元,地市级媒体600字以上奖励1000元。同时,每张新闻照片折合300字数计算,有图片说明的可累计叠加。为了让学生们顺利地找到媒体,学校还专门向学生发了新闻媒体的参考名单,内有40家媒体的信息,包括媒体级别、地址、电话等(8月3日《现代金报》)。
  重视新闻宣传没有错,但像这样又是金钱奖励又是提供名单的做法,仍旧让人感觉这是一种畸形的“重视”。就如报道中所称,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社会实践和新闻报道挂钩,不排除学校为扬名的可能性。笔者以为,这种“见报就奖”的做法突出暴露了高校的焦虑症:越过了“社会实践”的主题和本质,直奔现实且功利的“见报”而去。
  焦虑就是浮躁,是静不下心来,本来要倒水吧,偏偏拿起鸡毛掸子掸掸家具,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该干些什么。回想一下近几年来与高校有关的新闻,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改名(往大了改,恨不得前面加上个“宇宙”)、合并(往大了合,不管各自的特点和历史沉淀是什么先捆一块儿去再说)以外,剩下的就是盖大楼、修“大”门,讲求的就是一个“大”字,要大得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禁得住时间的打磨。在这一片“大”声里,像什么博士、教授偶尔出来说几句石破天惊的话或搞些匪夷所思的“行为艺术”几乎都摆不上台面了。看看这一切,高校“焦虑症”之严重可见一斑。
  这种“焦虑症”有着深刻的外部原因,就像大学六位领导隆重迎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一位普通秘书一样,将板子全部打到高校身上似乎也不尽全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承载着国人历史的、人文的、道德的等诸多期望的高校对此茫然无措,随波逐流。7月31日的《南方周末》有一篇《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提到就在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依旧培养出了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姚桐斌、邓稼先等9人,还有李政道、杨振宁两位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那所生于乱世、无时不遭受着战争威胁的西南联大,更是直到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此外,1940年至1945年,在川东小镇李庄,集聚了当时中央研究院所有的人文社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同济大学和金陵大学文学研究所等重要的学术机构,包括傅斯年、李济、梁思成、金岳霖、童第周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战时学术生涯”,而当年在这个小镇上经受着“战火淬沥”的后起之秀更是如一片葱翠的竹林,数十年后大多成为中国现当代人文社科学术史“无法绕过”的重要人物,至于自然科学界,在李庄时期的同济学生中,还走出了十余位两院院士(《国难期间的“李庄精神”》,载《随笔》2005年第1期)。
  当年西南联大的教室都是破败的平房,举办讲座的大礼堂也只有100多个座位,举办讲座的时候,很多学生站在窗外听讲座,好在当时教室非常简陋,连窗户纸都没有,很多同学直接将头从窗外伸进教室去发言。有时下起了大雨,同学们还是不肯走,在雨中听完讲座(《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马国川,2005年9月15日新华网)。这个场景显然不不适合如今的高校,但那从“窗户纸都没有”的窗户里伸进脑袋发言、站在雨中听讲座的“盛况”又岂是高楼大屋、豪华大门所能替代!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这句话,都快被我们说烂了。仔细一想,却又觉得除了“经验之谈”外,这句话还有几分“预言”和“警句”的意味在里面。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家伟(河北 媒体记者)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高校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