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读编往来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高校评论沙龙第1期:《黄金时代》PK“黄渤时代”
发布时间:2014-10-18 15:27:22来源:荆楚网

相关新闻:湖北高校沙龙畅谈文艺电影:《黄金时代》PK黄渤时代

  编者按:人们习惯把电影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前者票房大热,后者电影节大热,似乎观众与专家、市场与艺术泾渭分明、难以统一。但事实上,近年来,很多文艺片的大卖颠覆了这一固有观念,从去年的《致青春》到今年的《后会无期》,动辄上亿的票房不禁让人思考,是受众市场发生了变化,还是文艺片的气质已不再单纯?
  同我们一道坐下来品味文艺电影的有湖北大学“琴园论道”社团12名学生评论员,还有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廖声武院长、杨翠芳副院长、张瑜烨主任。“琴园论道”的社员来自于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他们对文艺电影的思考也更加理智和中肯。现分享现场文字整理如下,阅读之后,相信对于文艺电影的发展,你自会有更好的答案。

精彩微博直播:

  学生发言精华集纳:
  文艺片还能“文艺”多久
  高晓:所谓文艺片,便是受众群体是小众的,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并且给人以思考的电影。试想,《黄金时代》讲述的是一个过世了几十年比较小众的民国女作家的故事,或许很多人都还不知道萧红,普通大众又怎会花钱去电影院坐三个小时看一个自己并不熟识的人的故事。如果《黄金时代》定位准确,将目标受众群定位为萧红的粉丝、一些女性受众,将档期定在平日,如妇女节等,再加上精良的制作,或许票房也不会如此惨淡。
  山珊:《黄金时代》的票房“滑铁卢”无疑是对国产文艺片的又一冲击。近些年来,国产“文艺片”一直经历着口碑与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是其在国际电影节中屡获嘉奖的欣欣向荣之景,如今年年初的《白日焰火》;另一方面,则是在内地上映时普遍不高的尴尬票房。如今,一部倾注导演、演员多年心血的“文艺片”终敌不过一些大牌明星云集、砸钱包装、狂轰乱战的宣传、实则没什么营养内涵的“商业片”,确实让文艺片工作者寒心。难道它的票房市场与口碑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少人感叹,国产“文艺片”的春天,你什么时候才来。
  雷海婴:文化产品一旦与商业性挂钩,极易造成其艺术性就将被无限压榨。若“文艺”只成为了噱头,文艺片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电影市场的评判标准是否应该更加具体,不仅凭票房作为唯一标准。从受众心理而言,气势恢弘的大场面,交响乐般的音响效果,跌宕起伏的情节显然比沉重,细腻的文艺片更具吸引力。但文艺片DVD的销量居高不下,也证明了其针对受众的存在性。我们不提倡完全忽视经济效益,但也因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否则也就失去了文艺的生命力。文艺片与商业片,究其优劣,无太大意义,存在即合理。但请给文艺片留下一片土壤,让其不受污染的生长。


  票房失败是文艺片的魔咒?
  任志琪:习总书记在文化座谈会上强调,好的文艺作品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国产文艺电影《白日焰火》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年初上映时获柏林电影金熊奖,国内票房过亿,破除了之前文艺片容易赢得奖项却永远无法赢得市场的魔咒;而类似《致青春》等的商业电影都因为适当文艺元素的加入而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中国的电影一直在进步,给它压力不如给它时间,作为其代表的文艺片和商业片又何须PK?
  杨莹:我们不应该过分去强调一部电影到底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而应该追求它究竟好不好看。中国的文艺片虽然仍有提升空间,但当前的市场基础还相对薄弱,需要创作者适当向市场“妥协”。而商业元素是电影存在的基本形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艺术探索,才能促进文艺片片市场的良性发展。
  刘菡婧:尽管现在文艺片票房可观,但很大程度上不是电影本身的吸引力。明星主演,为了迎合观众而制造笑点和荒诞的剧情,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和商业片竞争的能力,让文艺片走进了更多大众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电影实质上是打着文艺旗号的商业片,所以那些所谓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文艺片的前景一片光明。商业片里越来越多文艺的元素,文艺片也越发具有商业价值,二者的交融是否意味着传统的文艺片已经渐渐淡出市场,新文艺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黄金时代》失了黄金是否算失败?
  邓衡梦:单从《黄金时代》这一文艺片票房的失败并不能说明文艺片就敌不过商业片了,可能在经济效益方面,商业片是要略胜一筹,但是要论其质量、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商业片就远远不及文艺片了。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创作活动,我们要倡导的正是文艺片的这种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比起以营利为目的商业片,文艺片更值得我们推崇。
  岳佳仪:我们简单地把某一部电影的失利笼统地归咎于某一类型电影的影响,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黄金时代》遭受冷遇,暴露出来更多的是电影本身的不足,切不可将其代替文艺类电影一概而论。首先,长达三个小时的片长是一场对观影人耐力和体力的考验,势必会使得人们在观影前“三思而后行”。其次,放映两场《黄金时代》的时间就可以轮换三场《心花路放》,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院线经理会怎样排片我们不言而喻。最后,导演独特的独叙事手法颠覆了观众的常规认识,使得许多人难以接受,文艺性电影本来就是一种针对“文艺青年”的小众电影,本就没有商业大片那样高的认可度,如果再因为导演自身拍摄手法和风格流失了观众,那么票房的惨淡就可想而知了。
  张者昂:各种社会压力,让人们浮躁,最终我们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选择放弃沉重、放弃历史、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然而一旦这样,这个社会将会成为一个“娱乐致死”的社会,这是怎样的可悲啊。但我很欣慰中国仍有像《黄金时代》这一的电影坚持对艺术、对历史、对电影深度的最求,也希望这样的“大文艺”“在探索如何拍得更好的道路上不会消亡,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去支持这种有深度有思想的电影,去提升自己对美对艺术的修养。


  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创新就是好电影?
  刘念:商业影片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只是使人们在观看的期间暂时忘记一些压力,使人获得短暂的轻松。它影响的仅仅是短时间内的一些人,而文艺影片则可影响到一代人。它不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的而制作,而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以形而上的方式关照电影本质与生命主题,它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人们在观看之后仍能记忆犹新、经久不忘。它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
  柯玉乾:一些导演拍电影就是为了吸引眼球,用许多噱头来拉拢足够多的观众,最后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了肚脐下三寸的地方和暴力上。更为可怕地是,为了通过审查,这些电影还要披上“文艺”的外衣,久而久之,真正的文艺片就被拖入了“三俗”的泥潭。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获得成功,又可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文艺与商业完全可以做到不对立,关键在于导演的头脑里有无这根弦,怎样把握这个度。
  崔锡程: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看文艺电影的,因为我觉得大制作的东西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可它在另一方面需要牺牲的是一部分故事内容的深度。为什么说商业片不容易拍出深度,我总结了两点:第一是模式电影的泛滥,超人虽好看,但是不论剧情、拍摄手法都是模式化的,把它跟蝙蝠侠、蜘蛛侠摆在一起没太大区别。这种电影拍起来就跟流水线生产一样。第二,它为的是迎合大部分受众的需求,把思想表达的太深,会引来很大一部分人的不解与反感。有的商业片导演也希望自己能把思想表达的深刻,可为了票房也不得不做出牺牲,这也是商业片过于商业化的一种悲哀。

沙龙作品精粹:

任志琪:文艺片和商业片无需PK?

柯玉乾:“歪嘴和尚”念不好“文艺的经”

雷海婴:文艺片还能“文艺”多久

高晓:《黄金时代》失了黄金是否算失败?

山珊:国产文艺片何时迎来自己的春天

杨莹:黄金时代完败黄渤时代,文艺片路在何方

刘菡婧: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创新就是好电影?

岳佳仪:票房失败是文艺片的魔咒?

刘念:文艺影片在电影界不能少

邓衡梦:《黄金时代》的票房败北说明了啥

崔锡程:“黄金时代”别迷茫

张者昂:莫让文艺片“娱乐致死”

 

 

(作者:  编辑:杨虹磊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