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理论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刘忠友:别给“常态化加班”找美丽借口
发布时间:2017-06-20 15:28:13来源:湖北日报网

  小伙子刚分到基层工作的时候活蹦乱跳,后来遴选到省直一个重要部门,再见他时面容憔悴、眼神木然、头发稀落,前后判若两人。原因他所在的机关加班是常态,早上一进办公室,晚上十点才熄灯,双休若能有一天不接加班电话就是很幸运的事情。

  “周一到周五,白天不够夜晚补,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以及“五加二”“白加黑”等,这些原本带有一点心酸的灰色幽默,却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冠以“文化”的名义被认同,甚至奉行为“潜规则”,认为加班就是敬业有为,不加班的人在评优、提拔、加薪时就会打上了另一样的标签。

  别给“常态化加班”一个美丽的借口。事情总有轻重缓急,必要的加班必不可少,但还必须审视加班背后是否存在“低效率”“机制不畅”“形式主义”等问题。工作理应缓急有度,加班只是处在急的那一端。但如果经年累月让加班成为了常态,且冠之以“敬业有为”,这不仅是一个错误的实践,更是一个错误的导向。

  加班常态化的背后是低效率。时代总是在进步,事业总是在发展。同一件事情,有人用3天完成了,加班的人用10天完成了,谁的效率高便是一目了然。加班某种程度是放电和输出的过程,长期处于加班中的人,思维总是绷紧的,身体总是疲乏的,这种状态最容易磨灭创新能力,也最容易生产残次品,工作效率自然也就高不起来。

  加班常态化的背后是主次不分。事物总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加班就是要解决主要矛盾。经年累月加班,说明根本上没有分清孰主孰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都投入了主要精力。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有兴奋周期精力旺盛期,如果不能把兴奋点和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主要矛盾上,就会把大事情干得平常化,把小事情干得再精细化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加班常态化的背后是形式主义在作怪。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不是加班加点干出来的,更多的是在创新实践的环境中产生的。常态化加班除了赢得勤奋敬业的好名声,坏处更多,首先是本人身心上有伤害,其次是家庭责任上有缺失,有的年轻人因加班连解决个人问题也是一拖再拖。生活需要面子和里子的高度统一,如果徒有其表,而伤害了人性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得不偿失的。

  解决常态化加班的问题,单位“一把手”最为关键。有个单位一把手是个工作狂,经常晚饭后到办公室,把自己一个人反锁在办公室里,要求其他人都回家去,连工作人员都不要。有位高三班主任,看到同学们夜以继日埋头备考,常常把学生们赶到操场上、田地间搞些游戏活动。事实证明,效率在紧绷和放松中提高了。一把手的“人文胸怀”十分重要,一个单位越是注重人文关怀,不仅不会影响工作,反而会激发员工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

  变“被动加班”为“主动加班”,是破解常态化加班的一条重要途径。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被动加班多是心理上排斥、行动上应付。自己的事总得自己来完成,凡事主动谋划、科学安排,力所能及提高正常上班时间的工作效率。一步赶前,步步在前。集中打了两个漂亮仗,信心上来了,灵感也就来得快,顺手做出一两个亮点,甚至可以“一俊遮百丑”。如此的主动加班,终究会更多地减少加班,生活的乐趣也就跟上来了。

  避免常态化加班,核心是要提高能力水平。“磨刀不误砍柴功”。同一件事情,有的人干得快,有的人干得慢;有的人干得好,有的人干得差,个中的真谛,全在于能力和方法。能力和方法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要加班,就在八小时之外加班学习干事的方法和技巧,在八小时之间参观考察获得一些思路上的开阔,在八小时之外练习提升分析推理和概括提炼的能力。这些能力和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加班,而且会在以后的生存发展中终身受用。

  加班不是常态,健康地生活、健康地干事才是常态。练就干事的“真本领”,祛除加班的“潜规则”,方能单位满意,个人开心,四周和谐。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忠友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