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还有一周,全球的焦点都聚集到了北京,而身在北京的我,反神游于一座千里之外、且早已被世界遗忘多年的没落之都——武汉。
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都、中国经济的地理中心、与京沪构成三强鼎立的科教基地、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交汇而成的山环水抱的百湖之市,上天和历史赐予的禀赋何其优厚,以至于被孙中山先生定位为“略如纽约、伦敦之大”,被美国未来学家麦金利.康韦预测为“21世纪全球第二的超级城市”,这些字面上的前景可以忽略,在客观事实上,武汉自满清末年直至改革开放之初,一直位列中国四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内陆的最大城市,而在今天,她被沿海众多本远不及武汉,甚至是原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所超越,武汉在中国城市的实力排序中,持续下滑到十几二十多名,在世人甚至包括不少武汉人心目中,这座城市很一般。
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都剥落
我作为一个江西人,对于湖北,对于武汉,原本仅有一种淡淡的远亲近邻之感,因为近二十多年来,包括湖北、江西等省在内的中部早已经是一盘散沙,分家拆伙,各自投奔新兴的原更落后的东、南沿海,不再是“华中王”的武汉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作为湖北的女婿,我深切地感受到湖北人对于当代湖北衰落、武汉沉沦有着极为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用“悲愤”来形容,而最近几年,湖北人、武汉人那迈步如头越的赶超,则充满了一种“悲壮”的精神。
个人认为,从大局、长远的角度来讲,一个城市的前途,在根本上取决于它的地段与资源。地段的优势集中体现于它的交通便利,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身处交通枢纽、交通干道更能升值、保值,资源则涵盖了自然物产、产业基础、教育科研、劳动力、人脉(政策)等诸多因素,是随着市场和统制而进行配给和流通的。具备优越地段和资源的区域,受到冷落或因内耗而衰落是暂时的,它的价值必会重估。不具备优越地段和资源的区域,靠偶然运气或以“术”而出位,终不能长久。
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弓型战略和梯度开发战略,即重点开发沿海岸线、沿长江、沿京广线这个整体上成弓型的地缘,特别是这块地缘上的五大片区:以港深穗为代表的珠三角、以沪宁杭为代表的长三角、以京津唐为代表的环渤海、以成渝为代表的长江上游、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代表的长江中游,以这些地段和资源相对优越的骨干片区来撑起全国的局面。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了深圳等特区及广东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开发、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依次梯度进行,往往是举全国之力来重点建设一个片区,身处“中国天元”之位的武汉,是国家战略的最后一个落子之处,开放滞后,也具有后发优势。
武汉的衰落原因,可以说是:不遇天时,不修地利,人不和。不遇天时,即处在“不东不西”的中部,在国家开放开发大棋局上长期被打入冷宫,每一轮区域开发的政策、资金、项目大投放都与武汉挥手而过,这在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后果很严重;不修地利,即武汉建设滞后而其它一些城市新兴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严重动摇了武汉在历史上依靠长江、汉水之利转运内陆资源而成为“九省通衢”的交通地位,而这么多年来国家没有投入足够资金对长江航道进行疏浚修整,武汉下游兴建的一座座大桥也对充分开发长江航运构成了一定的阻碍;人不和,即湖北省和武汉市两级不协调、各打各的算盘,省内建设上削峰平台、搞平均主义,这些加剧了武汉和湖北的整体沉沦。
现在网络舆论上能频频出现中西部若干城市与武汉PK的话题,及争夺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中国第一“江城”、“东方芝加哥”称号,且还会争论不休,即使湖北人、武汉人罗列了诸多理由、史实和现实数据来“保卫大武汉”,也恰恰说明了、反映了武汉的没落,武汉确有不如人之处,需要对外虚心学习。而在过去武汉优势明显,这种PK的答案无悬念,根本没有争论的必要。
地段与资源:保护和开发
时至今日,中部依然塌陷,国家开发的战略重心依然没有投向中部地区,只是,湖北的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获批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特区”,这是一种新型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兹事体大。
在近年来的新一轮交通大建设中,我们看到:武汉铁路局的恢复,新武汉火车站的开工,武昌与汉口火车站的改造,东至沪宁杭、南至穗深港、西至成渝、北至京津唐的各五小时车程的客运专线,京珠、沪蓉两大高速公路,天河机场的扩建,武汉新港的恢弘蓝图……武汉的地段优势,武汉最突出的地利优势,就快要揭开盖头了。可以预见,武汉不但将恢复曾经有过的“九省通衢”的地位,前途实际还远不止于此,她将成为全中国的综合交通中心之一,和长城以内的中国本部综合交通中心。
以水资源为突出代表的武汉诸多自然物产资源,国家大型重工业基地,中国前三位的科教中心,依靠江汉平原乃至湖北的六千万人口,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农林渔副资源……此类优势在这些年来,有所受损、外流,但亡羊补牢,犹为未晚。而武汉,湖北,多年来在高层一直缺乏重量级的人脉资源,在盛行潜规则的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硬伤。
所虑者,是资源节约、污染少、成本低而运量大的长江黄金水道还不能充分开发,这使武汉的“内陆海港、腹地国门”仅仅是一种潜能,武汉的地段优势就只展现了它的一角。但依现有的情况来看,这个很难改变,武汉须长期面对这个现实。
所虑者,是资源的比较优势没有成为赶超的武器,反被廉价、无价、不合理、不科学地抽走,或者因为各各以自我为中心,得不到全局的最优配置。比如南水北调,若延续以往模式,有使湖北在生态上成为下一个山西、河北的可能。以北京为例,缺水又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在华北普遍缺水的局面下,干旱的山西、河北水库仍然要抽水优先供应北京,其结果,是用水地的生态得不到改善,而水源地的生态也恶化,区域开发超出环境承载力,是为双输;而庞大的工业体系,在引进“战略合作者”中,没有双赢,只是被控制,甚至被外资所宰割;至于科教中心的比较优势,因人才海量外流而使当地依然荒凉。这样的资源比较优势,在掠夺过程中会有表面上的繁荣,可当资源枯竭了,就一切都打回原形,回到“第三世界”。其实,这也是中国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的遭遇。
要突围就要敢为天下先
现在北京奥运的开幕已经进入倒计时,百年来,甚至四百年来,我们多么期盼在全球体系中的强国梦圆,奥运是我们寄托强国梦的一种方式。而2008作为多事之年,经济领域的多年积弊也在今年得到了集中展现,其中最突出的金融危机已经给世人敲起了警钟,我们不希望发生经济危机,更不希望经济危机引发其它更严重的危机,要探索出路,要突围。内陆,中部,武汉,它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如果内陆,中部,武汉,仅仅造了徒有其表的一堆高楼洋房,给老外卖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换一把容易狂贬值大缩水的纸币,仅仅是重复着沿海曾经走过的路,沿袭深圳、浦东旧有的模式,那么她就只会继续滞后,在中国经济史上,不可能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即使一时缔造出虚假繁荣,也将被证明不过是个泡沫。
是要幻想继续出口拉动,高外贸依存度,还是要开辟内需拉动,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是要沉溺继续高能耗、高污染,杀鸡取卵,断绝子孙路,还是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住绿水青山和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要醉心继续“经营城市”做形象工程,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靠拆迁、卖地供养地方财政,用高房价逼走群众,还是要发展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机械化大生产和农产品精加工这些实体经济,取得坚实的财政支持?
是要心安理得地继续利用廉价劳动力,制造血汗工厂,还是要保护劳工正当权益,让中国人活得有尊严,追求共同富裕?
是要继续做所谓的“世界工厂”,甘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食物链低端,造打火机换洋人的飞机,给洋人贴牌生产,给洋人抬轿,以为遵守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发挥低端的比较优势就会“双赢”,且各行业重复建设,陷入恶性竞争、全盘无利,还是要产业升级,加大宏观调控、国家统筹的力度?
是要继续让外国垄断资本势力在华攻城略地,贱价打入、收购中国战略产业,威胁中国经济命脉,而踏上买办经济“新殖民化”的险途,还是要振兴民族工业,树起民族保护壁垒,自己命运自己掌握,对内解决民生和谐,对世界能挺直腰杆,有底气,敢说不,能说不?
沿海作为先行开发开放者,担负了首批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任务,取得了远胜于内陆的成绩,它们的发展模式,被拿到全国推广。但作为扫雷的兵,沿海也吃了更多的亏,深圳、上海有机会成为中国输出文明的桥头堡,但在西方列强前,也更容易蜕变为中国买办经济“新殖民化”的门户和集中地、重灾区。
武汉没落,中部沉沦,内陆荒芜,也正好吸取沿海经验和教训,在更高的战略起点上出发,后发优势,譬如积薪,后来可居上,不必盲目羡慕沿海,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内陆比沿海发展得更好。否则,中国内陆本来已经远远落在人后,并要重蹈沿海覆辙,还使中国全局跳出旧模式桎梏的机会更加渺茫。在国家开发的战略棋局上,还没有被落子的中部,应该担负起探索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开放道路,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向全国推广。
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只有创造出了以她命名的一股精神,一种价值观,一个发展模式,一条康庄大道,能理直气壮地对天下人说“跟我来吧,我就是最棒的”,她足为天下之法,造天下人福,她才是伟大的,不朽的。
中部要雄起,现在最有条件先行带头的是武汉,你不动,中部也会动,郑州、长沙等都有优势,形势比人强,一群饿久了的狼,总会有起来的。
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起于西北黄土地,扩散到黄河中下游,继遭遇五胡乱华的汉人第一波大规模南迁浪潮之后,晚唐以来的汉人第二波大规模南迁浪潮,主线是中原填江西,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现在的湖北人、武汉人,多是江西移民后裔,现在虽生活于故楚之地,仰其水土,实是古中原汉人的子孙。
一直以来,性格刚烈,明快的湖北人,以“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作为城市精神的武汉人,创造了太多的中国领军,辛亥革命打响了推翻万恶的满清统治、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第一枪,改写了中国历史,解放后的一五二五建设又有了一批位列前茅的重工业,改革开放后产生了曾经有天下第一街之称的汉正街,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推出了一时引领天下风气的汉柜……这让我们对武汉,有一份新的期待。
历史在呼唤,中国要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在这个大局前显得小小的武汉,光靠她承担不了这样的历史重负,这,需要国家战略的转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和支持,而武汉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的最大“特区”,更可能去尝试具体细节的落实,拓宽试验,谋求突破,这是新时期的一场新的“革命”,将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我们期待武汉,期待中部,期待中国的“有识之市”,不是为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短视发展,而是为了中国战略的转型,为了强国梦的真正实现,在这场新时期的新“革命”上,向民族,向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理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