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人自由,有人沉沦,有人消失,有人在钢丝上舞蹈,有人在夹缝中求生,还有人在人生的路口,翻过了欲望,越过了物质,来到了农村。
鲁迅曾经说过,愿中国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不必等候火炬。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的一声号召,“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义无反顾地选择基层,下到农村,到艰苦地方创业,无怨无悔地为民谋得利益无数,奏响青春序曲。
近日,央视也推出了一系列“三支一扶”大学生事迹报道,大学生们的“扎根基层,勇担使命”的精神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让笔者印象最深刻故事,当数在恩施大山深处资教双胞胎姐妹花的故事。姐妹花二人爱心接力,克难奋进,纷纷走上三尺讲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新教法,破解边远村小教育难题,短短时间均取得教学成绩的突飞猛进,让人顿生敬佩之感。
在生活中,笔者也有幸通过中国硒都网认识一位大学生扶贫工作者-邓霜霜。她虽是宜昌人,但挚爱着恩施大地,一口恩施话说得很好。她是一位工科生,不惧文科性质工作的挑战。在恩施市白果乡工作的三年里,她有过眼泪,有过委屈,有过失望,但她一直在坚守的自己的岗位,夜以继日地工作,边学边干,挥洒青春汗滴,用脚步丈量着白果乡每一寸土地,为白果乡扶贫工作及外宣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她眼中,群众事无小事,她经常到各村各户转悠,对每个单位、村(居)委会的情况都十分了解。若问烟叶什么时候移栽、新茶什么时候上市、新农村建设计划等,她能如数家珍。在单位,她是热心肠的同事,谁的电脑坏了,谁家有事,她都主动帮忙。在村居或其他单位,她是知心朋友,不管到哪个单位、哪个村,大家都很喜欢她,亲切地叫她“霜霜”。 今年7月,她即将离开白果,对此,有人曾经问她是否后悔过到白果工作,她坚定地回答道“白果是我第二故乡,我挚爱这里,在此奋斗我无怨无悔……”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我们不曾后悔的青春在坚守着一份理想,这就是用知识和双手改变农村千百年的落后面貌,改变亿万农民贫穷的历史宿命”。这些投身基层的大学生们肩负着使命,承载着梦想,拥抱着大地,把基层当做自己天和地,“急民之急,忧民之忧”,挥洒着青春热血,传递着爱的火炬,为改变农村面貌不懈努力着,正演绎着一首首青春赞歌……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