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7月7日播出一期新闻调查《微笑中的告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曾有一个地方官员问,江豚好不好吃?王丁无奈回答:不好吃。结果那位官员表示,“不好吃干吗要保护?”
这段雷人的对白恰恰反映出保护濒危物种的窘境。《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显示,江豚濒危数量甚至不及大熊猫,宜昌至鄂州江段下降速率最高。尽管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对于江豚以及保护江豚的意义,一些人认识上还很模糊。一个物种的价值,如果仅用好不好吃,有什么显性的作用,能不能带来直接利益这样来衡量,只能说生态文明的意识还没有深入肌体。
就像一棵树木,它的经济价值往往被看到,而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挡风沙、护水土、净化环境的绿色价值容易被忽视。事实上,长期以来,经济利益作为显性的价值,可以被拿来作为政绩展示,可以说是“很有用的”。但是,鲜有见谁会因为多植一棵树、多保护了一只江豚而为政绩加分的。“不好吃干吗要保护”的谬论,就是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滋长起来的。
江豚作为长江流域的稀有物种,其生存状态不单单依靠一池一地,它取决于整个长江流域的大环境,取决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可以说,保护江豚短期看不到显著的经济效果,收获不了沉甸甸的政绩,一些地方官员也就没有十足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这也是生态保护喊得震天响,但效果甚微的原因。
目前,从官方到民间,生态意识渐浓。党的十八大郑重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日前习近平主席提出“再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对干部考核将纳入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这些指向都在强调,重视生态的长远利益,是现实需要,也必将福泽后人。社会上对于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的关注也在升温。央视连续关注非洲角马大迁徙、藏羚羊迁徙,甚至将北斗定位系统用于藏羚羊的跟踪科研。保护江豚的公益广告也频频在央视、《湖北日报》等媒体刊播,江豚可爱的微笑在人们心中定格。
江豚以及其他濒危物种的生存状态,可以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温计。几千年前,哲学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倡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今天的我们,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现状,更有必要在保护江豚这样的具体事情中,践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艾丹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