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一名大慈善家。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近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
邵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令人崇敬。今天,我们在缅怀这一代慈善大家时,他那些富有远见的不凡善举,除了给我们带来深深感动之外,还应给社会带来对当下中国慈善现状的反思。
中国不乏乐善好施的人,在当代,每当社会遭遇巨大自然灾害等变故,也有不少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做出慈善之举。然而,毋庸讳言,国人对于慈善文化以及财富的传承,还缺乏成熟的认知和平和的心态,很多时候仍存在一种泛道德化陈见。
在中国,人们追求财富的热情高涨,但是,基于种种原因,一旦成为富豪,却又热衷于“隐身”,对“劝捐”等更是避之唯恐不及。邵逸夫先生持续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是得益于其公司规范的管理制度,二者,其作为香港企业家的特殊身份也不可忽视。
我们不能因为邵逸夫先生在慈善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就强迫其他的富豪也向他“看齐”;如果这些富豪没有捐赠或捐赠较少,我们也不应因此责怪他们“为富不仁”。须知,企业家守法经营,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本身也是善事。
谈论慈善话题,除了超越传统的泛道德化思维,更应将目光投诸慈善组织和制度的建构。
最需要慈善扶助的,大多是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环护等领域,因为在这些领域,商业资本可能对利润低甚至无利润的公益事业兴趣不大,而政府对这些公益事业的公共支出常常不足。
在这些急需帮助的领域,发达国家往往有公益组织出面帮助。这些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可顺利注册为公司,并可获得税务优惠,它们还可以吸收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但在我国,长期以来,红十字会等公立慈善组织占据主宰甚至垄断地位,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生存困境。红十字会等机构的效率备受社会诟病,近年来屡屡爆出的各类丑闻,就折射出这种公办公益机构的种种问题。
当低效的公立公益机构占垄断,民间公益机构缺位或不具备合法身份,无论是富豪们的爱心善款,还是其他方面的热心捐赠,可能都难以找到理想的中介渠道,从而难使捐赠物到达真正的归宿。这必将影响到热心人的善举和爱心。
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必须充分发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并推进公立慈善组织“去行政化”。唯有制度层面的保障,捐赠者的爱心才不会被虚掷。这些,也应成为我们感念“邵氏慈善”的应有之义。
稿源:楚天金报
作者:柯锐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