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19时,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6日起小客车开始限牌。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一些消费者还是不敢相信限牌会来得如此之快。在杭州之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已经实行限牌。和杭州一样,广州、天津等城市都是在限牌前几个小时才发布消息,令消费者有些措手不及。(详见本报今日A04版)
和其他城市的突袭限牌政策一样,本次杭州市的相关政策再度引来各方争议。从行政伦理的角度,如此突袭确实并不厚道,而之前杭州市治堵办对于限牌传言还曾多次辟谣,表示杭州公共交通体系以及路网建设尚不具备限牌条件,限牌之前也还有限行升级等治堵措施,并认为所谓限牌是车商为了刺激消费进行的炒作,现在闹了乌龙,“谣言”成为事实,这让当地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
其实,作出如此突袭政策,当地政府也许有其苦衷。而这个苦衷正是来源于限牌令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来看,限牌令或许确实能够达到车辆总量的控制效果,而在短期内,这的确会引来非刚需的车辆增长,甚至还将滋生借机囤号的投机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打算推行限牌政策的城市政府已经将自己推向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要么采取突袭政策,丧失公信,要么早早放出信号,听任当地车辆暴增。
客观看来,对于限牌令的有效性,各方仍未达成共识,也常有反对者用限牌城市交通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的现状来说明,限购令并未起到效果。但这个逻辑也难成立,因为历史不能假设,我们无法去假设如果没有限购令,当地交通状况会不会更糟。
而正是对于这种难以求证其有效性的政策,我们更加需要形成两个共识。一是限牌令应当成为“控量、防堵、治霾”的最后手段,首先需要穷尽改善交通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给予相关优惠、补贴、限行等其他举措,限牌令只应作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补充政策。
二是必须通过公正、公开的程序让各方利益代表对于限购等限制政策的必要性、有无可替代政策、具体实施方案,展开充分讨论,最大范围地听取各方意见,最大限度地尊重各方利益,形成最大的共识。同时,更需向公众释明借机囤号,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经济损失,并让公众感受到政府改善公共交通的诚意和实际行动。
限牌不应成为城市治堵的常态,突袭限牌更不应沦为公共政策的惯例。尊重市民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是避免将政府陷入两难尴尬的必要选择。
稿源:楚天金报
作者:舒锐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