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报系言论

更多

楚天金报:围观“扫地僧院士”别只盯着光脚与布鞋

发布时间: 2014-04-24 08:30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4月21日,人人网流传一张照片,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作脱贫报告的,而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叫李小文。据《经济观察报》2009年报道,当时61周岁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4月23日《新闻晨报》)
  一位堂堂中科院院士,居然光脚、布鞋作报告,说起来也的确挺有“范儿”的。难怪网友将其比作《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但说实话,随意的穿着、普通的长相以及“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的爱好,与学问的高低还真没多大关系。事实上,绝大多数网民对于李小文这个人并不了解,对于他所从事的研究也不甚明了,所谓追捧纯粹是出于对学者的“以貌取人”。
  当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网友对于李小文院士的追捧,更多的是一种借机抒怀,表达了舆论对时下那些中规中矩、棱角全无的“科层式学者”的不满,以及对布衣学人传统的追忆甚至是想象。这一点,在如今的“近代学人热”中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王国维还是刘文典,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他们具体的学术贡献,而是其特立独行的性格。
  客观地讲,那种希望大学教授各个头上长角、不食烟火的想法不切实际,也没有那个必要。因为就算是少林寺,也不是只有“扫地僧”。少林之所以能够领袖武林,靠的是各式武功绝学、一众高僧大德的大汇聚,而少林寺本身的作用在于,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或者说平台。同样的,大学精神之所以令人神往,也在于其“兼容并包”的格局和气质,致使各路学人能够各展所长、共襄学术。
  事实上,今天的大学里,像李小文这样的个性学者并非个例,我们真正缺的,是包容不同个性、特长学者的环境。比如被称为“魔芋大王”的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不仅外貌上颇似李小文般随意,致使不认识的人都以为他是个老农民,更重要的是,他曾自费扶贫大西南,历时305天,跨越8省区,行程31600公里,为108个县的芋农讲授魔芋栽培技术。可就是这么一位被前总理温家宝接见过,被安徽省教育系统树为典型榜样的人,却在2007年4月,因为无法忍受大学行政化给自己学术研究造成的羁绊,向校方提出了提前退休的申请。
  所以,相比围观李小文们的“怪”,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怪人”的生存处境。只有当每一个学人,无论他是循规蹈矩还是特立独行,都能够自由、不受干扰地从事自身的学术研究,中国的大学、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够回答“钱学森之问”。否则,喧闹过后,人们期待的“大师”也终究只是一个传说。

  稿源:楚天金报

  作者:王垚烽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黄珺)
关键词:楚天金报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