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6月29日报道,陕西镇坪县农民周正龙去年10月3日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是一个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随着这一事实被认定,“华南虎照事件”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了“华南虎照丑闻”。
在网络上一件热点事件一般不会超过3天,而“华南虎照”事件已持续近9个月的时间。而在这其间又经历了“南方大雪”、“西藏骚乱”、“圣火传递国外受扰”、“四川汶川地震”等众多重量级网络热点的冲击,一张虎照引发事件,还是被媒体和网民屡屡提及,屡屡质疑,不给真相誓不罢休。窃以为,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华南虎照成为民众拷问政府公信力的强有力的证据。
从事件的整个发展来看,周正龙拍了一张假虎照,陕西省林业厅马上附和,各类专家鉴定并肯定,最后得出镇坪有华南虎的事实,以此试图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最终成为某些官员的政绩。这样,“虎照”成为一条所取所需的“政绩或利益产业链”。这条“政绩或利益产业链”的表现就是:当三岁小孩都能看出假虎照的时候,相关职能政府还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公开的手段,强迫或欺骗民众去相信一只并不存在的华南虎。其结果就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部分专家和鉴定机构的权威和诚信荡然无存,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民众的质疑。
政府公信力的提法也不是今天才有。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公信力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之一;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党和政府将“公信力”提高到政府执政准则的层面,从“华南虎照事件”来看,也绝非空穴来风。
何为公信力?湖北日报社社长江作苏认为,公信力是民主的产物。在封建时代,君权神授,一言九鼎,黎民百姓对统治者的话,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这是一种“惟信”的迷信状态。所谓“公信力”的“公”,是指公众,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媒体传播者应重视公众是否相信和信服自己所传播的信息,是否是群众观点的最后体现。
而对于政府来说,公众是否相信政府传播的信息,政府传播的信息能否成为公众观点,就成了政府公信力的试金石。如果说政府说是“一”,民众认为是“二”,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也就是在今天,媒体报道贵州瓮安县城28日下午发生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其产生的根源也是部分民众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我想这起事件的发生,恐怕也是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用各种粗暴方式去执政,用黑幕代替公开,最终失去了部分老百信的信任。也就是说,打砸烧事件的发生,也是当地政府部门失去了“公信力”的结果。
同样,在华南虎照丑闻中,就是因为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成为不了民众和媒体信服的观点,一些部门和机构又试图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导致公众的强烈反弹,最终成为一条“政府丑闻”。这样,撕裂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随着裂痕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最终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华南虎照丑闻”的处理,媒体和公众会继续提出更多的质疑,表达更多的不满。
由此可见,公信力丧失的后果,轻则会引起民众不满,重则会引发各类打砸烧事件,更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到政府执政的法理性基础。从“华南虎照”到“贵州的打砸烧事件”,以及以往的网络热点“高莺莺案”等都警示着:以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法规前提的、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双建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