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谨防“绿色标识”成了“绿帽子”
发布时间: 2008-10-15 13:21 来源:
进入电子报
11日,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质监总局等6部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对9月14日前生产的乳制品,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普通奶粉和其他配方奶粉、液态奶,进行批批送检,检测合格后,须在外包装上加贴“经检验符合三聚氰胺限量值规定”的绿色标识,才能重新上架销售。(《新京报》10月15日)
一度纷纷下架的乳制品,在三鹿风波之后,又回到了商场的货架上。所不同的,只是多了一个绿色标识。这个标识虽然是质监部门加封的,但具体的检测却是生产企业自己检测的。免检变成了自检,自检合格便可以将疑似产品染“绿”,这样的“绿色标识”是否名至实归,显然是个未知数。当初的免检产品的商誉可信度应该比今天的“绿色标识”更可靠吧?无情的现实摧毁了质监部门的免检制度。一旦如今乳制品企业自检合格的“绿色产品”日后再有质量隐患,那么,这个“绿色标识”算什么呢?果真如此,充其量是个盖在奶粉和液态奶包装盒上的一顶“绿帽子”,最终遭殃的还是广大的乳制品消费者。
“绿色标识”会不会成为“绿帽子”,不能对企业的道德自觉性抱太多的希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读小学的时候,我们被教育说,西方的资本家宁肯将鲜奶倒进大海里也不施舍给穷人吃。打那以后,我就对西方资本家的“吝啬”开始恨之入骨。及至三鹿事件出现,终于悟出了个道理:那些被倒进大海里的鲜奶很可能是过期的产品,如果资本家不“浪费”而是免费送给民众,罪过可能更大。喝坏了肠胃事小,喝出了疾病麻烦更大。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乳制品企业,因为三鹿事件的影响,下架的产品即便绝对不含有三聚氰胺——不,现在的“科学说法”是三聚氰胺不超量,起码也耽搁了一个多月,这些封封存过的鲜奶和奶粉的保质量已经折了30天的寿。重新戴上绿色的标识牌上架,消费者购买的还是过去的准问题产品。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我们那些信誓旦旦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大型乳制品企业,就不能学学三十多年前的西方资本家,狠狠心将问题产品当作废品销毁,而是想方设法再去贴个绿色标签来重新销售呢?“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牢记自己的目标:是消费者,而不是竞争对手。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牢记成功的路径:是满足消费者的结果,而不是消灭竞争对手的结果。”不知道这次蒙牛有没有将先前的产品贴上“绿色标识”重新上市,如果有的话,《蒙牛内幕》中的这段“精彩语录”和实际做法可否言行一致?
“奸商永远不做亏本事。”“原来都是事发前的货。”“‘经检验符合三聚氰胺限量值规定’这个标签和贴曾经的‘国家免检’标签有异曲同工之妙!”网上的评论,是绿色标识的民意写照。其实,“绿色标识”不是产品的通行证,只是检测结果的证明书。这个证明书可能可靠,也可能靠不住。不让绿色标识注水,不让绿色标识变成尴尬的“绿帽子”,质量检测还是由官方统一检测,企业的自检,起码在现阶段的中国公信力还很低。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海明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三鹿;牛奶;刘海明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