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我是怎样学习写作新闻评论的
发布时间: 2008-10-15 23:55 来源:
进入电子报
张舟,2005级地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2008年10月成功通过学校“创新人才推免”面试,保送地大传播学研究生。
2008年10月11日,保研名单公布。我成功通过了“创新人才”保研面试。悬了半年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回忆这几年,保研的过程历历在目。
回想大学这几年,我参加过比赛,搞过科研项目,协助教授编写过教材,到媒体亲身工作过,写过一些评论,发表过一些作品,参加过一些文艺演出。三年多的磨练,让我从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不怕挫折的真正的大学生。回想保研的经历,从想到放弃工作去保研、到边工作边保研、到保研后激动的心情,一路走来,似乎每一个临近毕业的的大学生的心情,都完整地经历过来了。其中有迷茫,也有艰辛,但更多的,是坚持,和惊喜。
清晰地记起保研面试那天。
2008年10月8日,下午2点。我是第一个面试的学生。老师通知我在教务处会议室门口坐定,紧张地等待面试领导的到来。老师们一个个来了,我的心情也开始紧张起来,这似乎是我这么多年来为数不多的几次感到紧张,因为多少年的奋斗,命运似乎就决定在接下来的这几分钟。
全校报名“创新人才”的,有一百多人。上交材料后初审,淘汰了一批学生,我很荣幸地成为取得全校面试资格的四十多人中的一个。最终录取名额是20人。淘汰率近一半。竞争激烈。面试头天晚上,接到肖教授的电话,听说广电专业只有1个名额,我需要跟我们班的另外一个同学争取这个名额。而她是校报记者团的,本专业内,就在我和她之间展开竞争。我的成绩,也几乎与她不相上下,平分秋色。肖教授问我的感觉,我记得,我很大声地说了句:“我有信心!”肖教授在电话那头欣慰地笑了。事实证明,在所有的材料都平等时,信心往往是决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最后我们两个人都被录取了。这要感谢肖教授,那天在电话里请教肖老师,该如何准备第二天的面试,肖老师要我用4分钟说我自己的评论和深度报道成绩,而音乐特长,用一句话概括,做到有详有略,突出自己的特点,给评委深刻的印象。后来看来,肖老师这样的忠告,在当时是很对的。
我那厚厚的一叠评论集,的确给评委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我最后制胜的关键。
2点过了一些,学校领导们都到齐了,我拿着资料从容地进场。分发资料,并向评委深鞠一躬后,开始陈述。面试分为两部分,5分钟的陈述、3分钟的评委提问。我很从容、自信地陈述了自己的个人简介、学习状况、科研经历、本专业创新点、和文艺特长,其中我按照肖老师的叮嘱,着重讲了我的评论作品,和科研经历,最后说明我的文艺特长,整个陈述过程中我的声音都很明亮和自信,眼神也自然地与评委老师们进行交流,整个气氛,相当轻松。5分钟到,陈述完毕,评委们点点头,评委们饶有兴趣地听完我的陈述,并试图开始了解我,我想,这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评委们肯定了我的评论成绩,说我发表过很多作品,“很不错!”并着重询问了我的电视台实习经历和比较独特的文艺特长。这样看来,评委们的眼光还是很尖锐的。他们很注重社会实践(我的一百多篇评论和几年的电视台工作经验)和科研成绩(我发表过的核心期刊作品),还有很关注我个人的特长(我有其他新闻系学生没有的文艺特长,并且获得过省级奖),我这几年来做的努力,就决定了评委对我那几分钟的看法。
提问在轻松的气氛结束后,评委们都对着我笑了,深鞠一躬,致谢后,从容地走出面试厅。在转身的那一刹那,我就知道,我成功了。
几年的努力,成功后,要感谢的人有很多,首先是很关心我们学生成长的肖峰教授,肖老师在我的新闻学习之路上,给了我很多启明灯一样的感触。肖教授一直要我重视新闻评论这一块,包括在面试的时候。现在想来,肖老师的意见是尤其中肯的。面试那天,评委在看到我整理的那厚厚一叠评论发表作品后,就已经对我给予了肯定和欣赏的目光。包括我们专业的刘义昆老师,也是“评论大家”,刘老师最近的“青年教师”项目也是评委看到他发了100多篇评论。评委对评论体裁的注重不言而喻。
那么作为新闻系大学生,我是怎么样在写时评?我说一些几年来自己的切身体会。
新闻评论有电视评论、广播评论、报纸评论和新媒体评论。而我多数写的是报纸和新媒体(网络)新闻评论。属于时评这一块。简单地说,评论就是针对每天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时评,篇幅小,时效、针对、新闻性强,需要有强烈的政治、新闻敏感。写评论要抢时间、不怕苦、大胆摆明观点、雷厉风行。记得这几年来,我每天早上6点起来写评论。宿舍熄灯,有很多次都是在床上突然想到了好的评论题材,蹦下床来就坐在电脑前面,等待宿舍来电,迫不及待地动手开始写,然后立即发出去。写评论首先要求自己平常对各类社科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俗话说:“好的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那么,评论员,就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社科知识、充分涉猎和了解国内外时事的“杂家”。
那么为了写好评论,大学这几年我开始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为写评论做各方面的积累和准备。
首先是关心时事政治,常读报,对国内外大事及时进行捕捉,比如我的《口诛笔伐不如胸怀万家》这篇评论,是在看到在地震时期,针对评论界各类评论铺天盖地,而很多却不是针对救灾的,而是互相攻击、伤害民族感情这一现象后,马上动笔写出来的。没有对评论界的观察,没有对时事的思考,很难发表这样的意见。
其次是勤于观察。很多选题,社会问题,从生活中来,那么就要对生活中的各类现象留心关注,思考对错,并且考虑的深度解决的办法。评论员需要有“问题意识”,经常思考,每一个新闻事件背后,必然有很多的“为什么”。多问些“为什么”,多看到事物背后的意义,比新闻报道想得更远一些,那么每一条新闻,都一定会有挖不完的问题、写不完的评论。民生问题是否真正表达了百姓的呼声?国家政策是否真正代表了百姓的利益?媒体报道出来的新闻真的就是他们所写的那样吗?媒体的观点,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吗?如果说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百姓的喉舌,那么评论员就应该是媒体的喉舌,监督媒体,质疑社会,用评论去解决每一个深藏着的社会问题。
再者,写评论,不可逃避的首先是选题,题好文一半。比如我写过一篇评论:《粉尘染白的岂止是燕山》,那么读者看到这篇评论,会想到:是什么粉尘?为什么要染?为什么是染白?不仅仅是燕山,是什么?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了吗?从你的标题,就可以看到你的文章背后肯定还会有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所在,值得读者去阅读、去了解、去深挖。那么,你这篇评论就受到了关注,就算作是成功的作品。最后,这篇评论被《中国法院网》刊登后,被多家评论网站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评论选题和标题的成功,要求评论作者选取中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采取尖锐和直接的角度,质疑并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然后是写评论的精神。当然是不怕失败。每一个写文章的作者都不是第一篇文章就会被发表的。写出来的文章编辑不用怎么办?我面试时的那一百多篇评论,也只是从我写过的几百篇中选出的发表过的作品。不是所有的评论都可以发表,也不是长期不发表就没有可能发表了。关键是要有坚持精神。多关注时事、多锻炼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多磨练自己的文笔,当写评论、思考问题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每篇必发”也就离你不远了。
最后说说写完评论,在什么时候发送会比较好。各大媒体评论版块的截稿时间一般是下午3点之前,很多大媒体在早上就截稿了,所以作为学生,我选择在媒体早上6点写评论,因为大家知道,新闻的实效性往往注定你必须抢在时间的前面,在一条新闻出现之后,第一时间就给它作出评论,那么你就抢在了其他评论人员的前面,这样发稿的机会就大得多。因为每天的新闻就那么多,评论编辑每天收到几百篇相同题材的评论,你怎么样在众多的评论员中脱颖而出,获得发表机会?首先要快,第一个发出评论,这样就是最有实效性的;其次要深,评论的思想深度一定要深,别人都想得到的,你写出来就没有意义了,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背后意义,这样才显得厚重和有深度,这就对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作出了一定的要求;然后是准,政治观世界观一定要正确,跟着党和国家走,不能违背新闻道德;最后要坚持,多写多看,发表的机会就大得多了。许多评论媒体,特别是荆楚网的发表速度尤其快。我每天早上6点发出评论后,往往在半小时之内他们就刊登了我的文章。因为他们也渴求好和快的稿件、需要求新求快,别的网站没有的评论,在你的网站出现了,这也是一种新闻速度和质量、眼光的象征。
写评论贵在积累、关注、和坚持。少其中任何一条,都很难写出优秀的评论。
回想保研历程,那厚厚的一叠新闻评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推动。如今我仍然还会继续写评论,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我想我会继续写下去,一直写,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我用手中的笔和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去褒扬、去抨击,去为自己在新闻传播路上走得更远,做出最大的努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舟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张舟;新闻评论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