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对18亿亩耕地的断想
发布时间: 2008-12-26 19:33 来源:
进入电子报
24日,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对此,与会的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12月25日中国经济网)
茅于轼顶着“著名经济学家”的帽子,高论一出,总会引起不小的动静。这次,他公开叫板“保护18亿亩耕地”,更是让人吃惊不小。不管怎样,这样的声音能够表达出来,并让公众听到,那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我们已允许了有关国家大政方针不同的声音的存在,可谓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无力去洞察耕地与房价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过,我对土地与粮食有几个体验却想说说。
我出生在70年代末,没有赶上建国初期的饥荒,也没有经历“文革”的创痛,可以说是生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雨露之下。在小的时候家里穷,拿红薯充饥是常有的事,但总体上还是没有饿肚皮。当然,我要感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更要感谢父母没日没夜的在地里刨食,辛苦地养活着我们姊妹四个。由于农活多,学校每次放假,我们姊妹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拔草时手上留下那洗不去的“草色”,插秧时脚被蚂蝗吸得流血而惊恐万分……这些,都成了我对乡村土地最温馨的记忆。
没有经历大的灾难,我却也见到过人们对食品的恐慌。1998年的时候,由于我所在的地方发生了洪灾,城区进水,正常的交通中断,人们恐慌的心理不言而喻。这时候,人们想到最多的是要填饱肚子。于是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抢购风潮。随之而来的就是食品价格飞涨。再一次,今年年初的大雪灾,也是交通中断。我参加了抗雪救灾工作,政府部门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保障市场大米和蔬菜的供应,并为之而努力。幸运的是,我们的粮食有一些库存,没有等到警报拉响大雪就化了。这两次体验让我时常想起家乡粮站上的斑驳的标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最近看到《读者》杂志上有阿来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土地与庄稼的联想》。文中说道,“中国的土地不可能遍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重视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作家还借用了奥波德的一句话, “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土地,不仅给了我们吃的粮食,同样给了人们精神上一种安抚。
在我国乡村,上一辈的人们对土地往往充满了感情,他们只要是能动得,都选择坚守在乡村。而且,他们不是干坐等着老去,往往还要伺弄那一亩三分地。我曾有一位远房亲戚,70多岁,独自在农村种地,过着自在的日子,身体无病无痛。后来,土地被征收了,他家得到了一笔补偿,并分得一间店面,可以吃租过日子。没想到,人一闲下来,病痛也就接踵而至了。近年来,“农家乐”、“乡村旅游”的火暴,见证了人们对乡村的精神眷恋。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这是老家土地庙前的一幅对联。18亿亩耕地,承载着十三亿人的现实与梦想,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守住这条红线。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而作为政策的制订与执行者,关心粮食和蔬菜不能等到明天,要从今天做起,要从关心18亿亩耕地做起。只是,现在我们到底还有多少耕地,有多少耕地因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而荒芜呢?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玉初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王玉初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