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峰:像警醒的英国那样及时“注资”下一代
发布时间: 2009-03-13 14:28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3月11日德国和美国发生的的两则枪击案新闻让人震惊。12日德国宣布全国下半旗,哀悼温嫩登镇的校园枪击惨案。而美国发生的枪杀亲人案更让人匪夷所思,枪手几乎将自己的亲人全部杀害。
德国校园枪击案造成16人身亡。美国连环枪击事件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11人死亡。德国总理默克尔对本国发生的这起事件表示震惊,形容事件令人费解。12日晚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内政局局长黑里贝特。雷克说,枪手克雷奇默曾在聊天室里告诉网友们他“对生活感到厌倦”。而美国媒体认为,连环枪击事件中,枪手如此举动可能因为工作被辞退导致情绪失控。当地警方则称凶手杀人动机还不明。
我注意到,校园枪击惨案里的凶手现年17岁,去年刚从事发地的中学毕业。连环枪击事件里的凶手27岁,曾在钢铁厂工作过。主角均为年轻人。尽管目前两凶手的作案动机均不明,我更愿意把这两件事放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里来呈现,面对着经济动荡不安的现实,年轻人脆弱的心灵沙滩更易受到大浪的冲击和侵蚀。不俯身与他们对话,倾注更多的精力,那他们制造的麻烦只怕会更多。这点,英国已经碰到,正在为之头疼。并因此而警醒。
那么,是什么让英国把目光放到下一代身上,为年轻人及时“注资”,而不是一味向银行和企业砸钱呢?
最近,英国的“13岁爸爸”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很多人认为这是“沦落的英国”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人们无法不对英国的年轻一代皱眉。曾任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新闻秘书的伯纳德·英厄姆说:“这一事件表明,我们已经迷失了,人们已经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很显然,在这样的基础上社会不可能发展。我认为这是英国沦落的标志。”为此,当
英国《前景》杂志提醒首相布朗:不是学“贸易保护”的奥巴马,而是学“以工代赈”的罗斯福。此处所谓的“工赈”计划并非针对社会失业工人,而是英国的青年人群。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原本就麻烦多多的英国青年一代问题更为凸显。据统计,在英国失业的人群中至少有130万属于年轻人群,这些本来应该继续接受教育的年轻人却因种种原因过早进入了充满压力与危险的成人世界。高犯罪率、过早性行为、无法充分就业成了英国政府需要帮助这些“迷惘的一代”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此,英国政府正计划引入一项义务性的公益服务计划,主要招收的对象是16到25周岁的英国青年,长度从6个月至1年不等,为其培训社会服务技能,有些地方甚至会支付他们相当于法定最低工资的金额,作为“诱饵”吸引青年的参加。
在经济危机的打压下,目前,英国两大党在帮助年轻人重拾“公民责任感”的态度上基本达成了一致。他们都意识到,经济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不是一味向银行和企业砸钱,对下一代人的及时“注资”才是长远之计。
金融危机之下,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到底该怎么救经济,英国警醒得最早,一味对企业和银行砸钱,而忽视年轻一代的精神荒漠,只是解了一时之渴。
正像知名时评家杨耕身所说,帮助青年人找到希望所在仍是时代之重。让他感慨的,是最近两名大学生找工作的事情。一是,3月7日,大专女生逼问教育厅官员:“我本来是兴致勃勃来应聘农村教师,为社会做出一点应尽的努力,可是现在这个情况,好像这个社会不需要我了,一个门槛就把我淘汰掉了。为什么社会是这样子的?我学了那么多年的东西……”二是河北威县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刘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留下10万字日记。二者所共同展示出的,正是一种青年人的彷徨、苦闷与迷茫。并把这两个人的境况引申为1980年那个家喻户晓的“潘晓”。
是的,帮助青年人找到希望所在仍是时代之重。我想说的是,无论哪个国家,什么政府,在为经济问题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别忘了“注资”年轻一代。就像警醒的英国那样。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逸峰(湖南 媒体从业人士)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周逸峰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