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宾:公车改革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发布时间: 2009-06-25 17:4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杭州市市级机关的公车改革尽管毫无新意,却再度成为近日热门话题。虽然以现金赎买特权的“车贴”政策引起广泛质疑,尤其超过普通人月工资水平的局级2600元导致了许多人心理不平衡,但不少时评者还是基于算经济账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宽容,例如“一丝亮光”、“次优选择”等等。诚然,理解与宽容大抵也是出于无奈:任何改革都难免涉及利益调整,而政府主导下的公车改革恰恰又等于自己“舍”自己的“利”、自己“革”自己的“命”,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对杭州市公车改革仅仅从经济账上予以肯定显然不够,甚至会形成错误的导向。
我们这个社会对公车改革的夙愿是什么?每年购车、养车费逾3000亿,压缩、消减这笔惊人的财政支出,算经济账固然是一个重要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过去常说的“政治账”:通过遏制特权、体现公平改善政府形象,提升公众满意度,营造社会和谐。
所谓“公务车”,顾名思义是用于公务活动的代步工具,其核心功能是省时、便捷、高效等等;若说还有什么附加功能,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标识----乘坐者皆为公务而来。真要如此“定位”,公务车该不该有、应该配多少辆本来不是个问题。正象一家企业,是自己养个车队以满足业务活动、商业交往的需要,还是从外面租车更划算,本来是一笔很容易算清的帐。
最大的问题,是公务车的名义功能与实际功能存在着太大的错位,起码有以下三个方面具有嘲讽意义的突出矛盾:其一,公务车的品牌、排量、配置等等按说无关紧要,因为稍有常识者都知道,1。6L与 2。0L以上开在城市街道上并无明显差别,所谓“起步快”亦无实际意义,而公务车多数情况下均是在市内奔忙。其二,公务车只不过是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过去的“绿呢大轿”有着本质不同,除了“代步”,它不应被赋予别的精神文化内涵和政治功能,无理由与乘坐者形成类似于“人身依附”的关系。其三,公务车取消的同时,本不应派生出所谓“车贴”的概念。“车贴”也是一种补贴,例如住房补贴,而住房纯属家庭消费和私人事务,鉴于个人购买力不足,于是才以“贴”的方式予以合理弥补。补贴一旦形成,所“贴”之钱便与个人原有消费资金混在了一个“锅”里。诚然,发补贴比配专车更划算,但仅仅是一种经济账的算法;若算一算政治账,或许完全相反。公务改革的这笔政治账究竟是什么不必细说,因为它自在公众心里。
若干年来,公车改革之所以难以走出困局、迷局,根源就在于始终不愿、不敢回归公务车的本义,不愿、不敢正视公车改革的政治意义----逐步消减以至完全拿掉与党的宗旨和现代社会政府本义完全相悖的官员特权。于是,只好在如何方便公务上打转转,只好以经济账掩盖政治账。至于公车改革应该往哪儿走,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以公众认可度、满意度这笔政治账作为最主要的决策依据。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以宾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德民)
关键词:刘以宾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