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东:拿什么消解民意的“被尊重”焦渴
发布时间: 2009-06-30 11:45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近日,媒体先后报道了29岁“最年轻市长”和昆明市公选30名的“80后”挂职副县级干部的新闻,引发了全社会对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关注和热议。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联合人民网开展了一次共计18万余人次参与的社会调查。调查显示,对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网友最担心年轻干部身后有背景,选拔任用不透明。在被问到“您心目中的优秀年轻干部具有哪些优点”时,参与调查的7525人次网友中,75。2%的选择了“更尊重民意”,13。8%的认为他们“更有创造力”。而仅有7。9%的选择“视野更开阔”,3。1%的选择“教育水平更高”(6月30日《人民日报》)。
将“尊重民意”这样最起码的政治理念和执政原则看成是干部的“优点”,这样的次级要求并不说明群众的糊涂,而只能证明民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尴尬处境。俗话说,缺什么就想什么,正是本应该被充分尊重高高捧着的“民意”,现实中在一些地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甚至是起码的尊重,所以,才会有近八成的被调查者有了这份“被尊重”的焦渴。
这样的焦渴,每天都被无数的事实作着注脚。在不少地方,民意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上种自己想种的庄稼,“官意”却要求民众改变自己的“民意”,去搞连片的形象工程或者将土地用来开发,民意不从,则以强力措施去砍掉群众绿油油的庄稼。民意希望生活在不被污染的环境里,拒绝污染项目的落地,“官意”在政绩的冲动下,毫不理会民意的呼号,肆意地把绿水青山变成乌烟瘴气。民意大呼小叫某某官员不能任用不该提拔,举报上访反映问题官员的问题,可是上面“官意”已决,带病官员照旧连连提升。如此这般,恐怕民意不患上“被尊重”焦渴症也真的好难。
民意是否被“尊重”,直接体现的是“民”是否“做主”的大是大非。民主民主,喊起来一样动听,但做起来云泥之别。有的是“民”真的做了“主”,有的则是“官”替民“做主”。民意越有“被尊重”的焦渴,越说明他们被代替“做主”的现象很严重。消解这样的焦渴,化解这样的难题,绝不是靠教育干部转变观念就能收效的,必须从权力的来源和监督这样的根本上去动脑筋。
权力是个很犯贱的家伙,它只对其来源负责。谁给予它生命,它就唯谁的马首是瞻。如果民意跟官员获得权力无关,或者只是一种陪衬和摆设,那权力就丝毫不会拿它当回事,所谓“尊重”,也绝不是发自内心,顶多是做做表面文章摆摆花架子而已。所以,民意若真的能得到“尊重”,前提必须是民意是权力的唯一来源或者最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民意还应该有对权力全程监督、管制的权利,对评判、考核官员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这样,权力才会有所畏惧,民意才会有“被尊重”的可能和希望。
在这一点上,我们党一直在做着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就在人民日报推出这项调查的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会议强调,要扩大考核民主,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进一步公开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这是继选拔任用干部充分遵循群众公认原则之后,在考核干部上进一步给“民意”赋权,只要我们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去落实,民意的“被尊重”焦渴就绝不会再成为新闻。
稿源:荆楚网
作者:马会东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德民)
关键词:马会东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