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把论文数量等同科研能力无知虚妄
发布时间: 2009-10-01 08:50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昨天上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办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介绍,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重庆晚报9月30日)
支撑郝副部长这一“惊人”结论的证据,是他认为,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按科技论文数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原来,郝副部长是把论文数量等同科研能力了。在“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如此庄重的场合发布新闻,看来郝副部长不像是在幽默、搞笑或者逗你玩,而是在一本正经地炫耀业绩、成就和辉煌。只是,这种见识,不是无知,就是虚妄。
所谓的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主要是指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科研设计,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实验操作和创造性劳动的技能,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表现为独立确定科研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并按方案组织实施实验研究、能及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论文撰写是科研能力的外在表现,却不是科研能力本身。以论文的多寡来衡量一个人科研能力的大小,就像根据夸夸其谈来确认某人的雄才大略一样可笑。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检阅他们发明和创造能力的,从来都是成果,而不是什么论文。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对一种昆虫的观察研究往往经经历几年,十几年,甚至40年才下结论。爱迪生为了寻找灯泡内的耐热材料,前后花了20年时间才找到钨丝。被称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的李登海,当他选育的玉米种子已经创造出世界最高单产纪录的时候,竟然还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他到某所著名的农业大学去看望同行,回来后感叹:“他们完了,不把功夫用在地里,光知道写论文。育出一个种子,竟能发出20多篇论文!”而这时李登海已经选育出了20多个种子。话说回来,现在的论文,即使不声名狼藉,也是徒有虚名,根本不是科研成果的总结。东拼西凑者有之,移花接木者有之,抄袭剽窃者有之,公然造假者也有之。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一针见血指出,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学术腐败已有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集体、集团行为的趋势,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不久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北京大学排在第192位,清华大学排在196位。而在美国《新闻周刊》最近为世界著名大学排名中,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前百名。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一针见血指出,这些年不少学校商业味道似乎浓了一些,有的学校扩招的主要动力其实就是为了挣钱。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高校缺的不是楼堂馆所,缺的不是仪器设备,甚至缺的也不是教授博士,而缺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追求卓越之理念。与之相对的,多的是功利意识,多的是浮躁心态,多的是商人色彩。
“中国高校科研能力排名世界第五”,这话怎么听起来都像夜郎国的梦呓、井坎蛙的聒噪或者精神幻觉者的自慰,实在不能当真。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清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德民)
关键词:王清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