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谭相彬:“地球一小时”不止是种惯例,更是一种习惯

发布时间: 2010-03-28 15:20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为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暖化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全球至少有1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城市的机构和个人在27日晚熄灭灯光一小时。从埃及金字塔到北京水立方,从巴黎埃菲尔铁塔到澳大利亚歌剧院,全球各地的至少1200等处著名景观也参与到了这次熄灯行动当中。
  从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以来,从此将生产方式从过去的人力、物力中解放出去,使大机器生产替代了手工劳动,人类从此进入了以煤炭为燃料的时代。然而在几百年的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过度索取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生态的失衡,一些气候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等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熄灯一小时,对于改善地球环境也许是杯水车薪,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人类集体行动的力量,而保护地球,需要的正是这种立即行动的魄力和勇气。我们应该明确:“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的脆弱。在同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政府、个人和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关灯一个小时,我们都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才能改变地球的未来。”
  地球一小时活动旨在唤醒人们的节电意识,共同努力推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这是一种惯例,让全球社会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及企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甚至一点小小改变却能成就巨大影响。
  其实作为社会公众的我们,应该将这一种惯例,能够内化在我们心中,让节能成为一种自然和习惯。不仅是在每一年的“地球一小时”去履行,而是每一天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去恪守。地球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巨大的工程,是一场人类社会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持久战。我们要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就必须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让社会公众真正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其作用。因为当前一系列环境问题不是一时产生出现的,而是人类长期破坏自然生活积累的结果,所以说环境保护也必须走持久性、科学性、全民性的道路。如果说仅是让“地球一小时”仅停留在一个惯例的阶段,而没有成为一种习惯的话,就会出现今年北方的沙尘天气一样,各种防灾减灾设施都会显的不堪一击。
  “地球一小时”活动不只是一场全球范围内超大规模但却仅有“一小时”寿命的行为艺术,而应该能够超越“一小时”的生命期,处在一种长期的习惯和意识中的保鲜期。 “地球一小时”不在于每年,而在于天天都要有“地球一小时“。它不仅是一种惯例,更应成为一种习惯和责任。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谭相彬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谭相彬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