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内,四川省首届性教育辅修师范专业开班仪式在这里举行,继首都师范大学之后,成都大学成为全国第二个、四川省第一个开设性教育辅修专业的大学。“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形象大使、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上图)到场助阵。
作为“青艾工程”的形象大使,白岩松认为应该用“爱”防“艾”,显得更温和。“孩子们会拒绝谈论艾滋病,但谁会不愿意接受爱的教育呢?”
“不能把性教育课上成生理卫生课。”白岩松认为,由于目前青少年了解性信息的渠道较多,对“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地了解,没必要完全讲授生理卫生知识,而应该把“性”当作“爱”来进行教授。
品位完白岩松的话语,我不禁产生感想。
在我们眼中,艾滋病是丑陋的东西,让人避之唯恐不及,而“爱”却是美妙和崇高的东西,白岩松用“爱”这样温馨的方式来诠释关于“艾滋病”和“性”这样的敏感话题,让我为他的教育方式的巧妙而钦佩。
然而,什么是“爱”?莫非社会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交往之中是否存在“爱”? 莫非有特定的测试仪器来测量哪些大学生恋人是真爱,哪些大学生恋人是假爱?
显然,我们社会不能做到这点,因为大学生之间的所谓的爱,只是她们自己的标准,而这样的标准和尺度是绝对自由和主观的,随心所欲,各有千秋。许多大学生以为对方一见钟情的外貌就是爱,有的学生认为对方的一句幽默的话语就能让自己产生爱的火花,总之,浪漫是爱的伴娘,婚姻不是爱的归宿。而随着人与人之间通讯工具的先进,人的一生中还会不断遇到“爱”,这意味着人们也可以不断地进行“性”。
当“爱”成了“性”的理由,当“性”批上了“爱”的外衣的时候,这时的“性”就变得光明正大甚至非常崇高。 使得外界舆论对“性”的批评和谴责便失去了依据。
当“性”变成了“爱”的产物的时候,对“性”的享受也就被视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这必然导致人们对“性”的不顾一切地追求。
我认为,这样的学校“性”教育还不如说成是一次医学的教育。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爱”与“性”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保留中国的传统性观念的矜持和羞涩,那么所谓的学校公开的性教育只会被学生误解为“性解放”教育,不但不会杜绝艾滋病,反而会让我们离艾滋病越来越近。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汪春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