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韩清:大学生“上山下乡”是堆砌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 2010-11-11 08:4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近日,重庆针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向“工农兵”学习的口号,旨在推动75万名大学生“上山下乡”,明文规定全市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每人种100棵树;带薪实习1个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1个月;学军1个月。(《重庆晚报》)
  当代大学生“上山下乡”行走于“工农兵”之间,与时代背景不符合。提起向“工农兵”学习,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我们知道当时提出这样的行动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68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仍不招工,400多万人高中毕业后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于是毛泽东才提出让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一方面是社会就业问题严峻,另一方面中国当时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规模,还处于低级阶段,尽管农村的条件艰苦,但是广大知识青年对于农村的抵触情绪却相对较低。反观现代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一方面城市的繁荣,如上海、北京、广州,不是五十年前可以想象的;另一方面农村的发展更是出现了两极分化,有的农村经过城乡结合、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得有板有眼,农村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只是一个地域称谓而已,有的农村住的是泥巴房子,吃的粗茶淡饭穿的是,没有电视、不知道手机、更难以想象电脑等等,一个都市人到了那里,还以为是原始社会。还有多少人能走进农村去和农民“三同”。
  现在的大学生中,不少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去“上山下乡”就能算是实践、了解基层?本人不敢苟同,大多数人缺乏常识,对科技治农更是一窍不通,干起挑抬背用锄头的事儿,更是不敢想象。对于这项不跟学分、毕业证挂钩的明文规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肯定不愿再去体验,“王子”“千金”也不愿去受折磨,剩下的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尝试这样的“新生活”。我想这样的实践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文化水平的一种讽刺,更是让大学生对“农村”这个概念产生误解—落后、贫穷的象征。
  不管是延长大学生“军训”期限、种树,还是到企业去实习,这样的社会实践缺乏一个有效的起点。大学四年里,拿出四个月做这些社会实践,其实并不长,也不是不应该。回顾我们的校园生活,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大学,义务教育阶段是老师把我们团聚在教室里认字背诗词文章度过的;高中我们被高考禁锢在浩瀚的题海中;基于此中国学生的社会实践都被集中在了短短四年的四个月里,生活了22年,上学至少16年,大多数人的社会实践加起来还不到四个月。敢问,这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认知来自哪里、又有多少,能达到实践该有的效果吗?所以,大学里的社会实践是必然的,但是却不是一个好的起点。
  在国外,同样有社会实践,但是他们和我们社会实践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是从小学开始贯穿于整个学习和成长阶段,对于他们而言实践是学习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是必须的。
  真正的社会实践、了解基层民情不是靠大学的四个月一次性堆砌而成的。这项活动应该从小抓起,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意识单纯的时期,接受各方面、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能更好的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日积月累的提高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认知能力和自我创新、创造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一个社会人才资源的均衡分布和配置,而不至于对社会不同阶层形成严重的偏见。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清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吴彬彬)
关键词:韩清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