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孙显炬:“调研靠安排”是对民意无力的回应

发布时间: 2011-02-28 08:48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不同程度存在领导调研靠安排、干部习惯替民作主、党员干部不敢讲真话等问题,损害了党风,更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 2011年02月27日  《 瞭望》)
  警车开道、层层陪同,上下级之间迎来送去的领导调研场景对于百姓来说熟悉不过。领导下基层调研如同旧时皇帝出巡,层层保护远离基层百姓。所谓的民意不过只是按部就班的执行领导意思,基层调研无非是早被安排好的一出戏。这样的闹剧不可谓不多,“伪民主”“被代表”等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和谐式”的领导调研的讽喻。
  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领导微服私访深入到了基层听取了民意,为百姓做了好事。但在许多地方,领导到基层调研不仅要警车开路,所到之处必是吃住要好,出入公车接送,领导俨然“土皇帝”。而调研地点也不是随意选择,必定是当地官员早已安排妥当的去处,所听到的民意无不“和谐”。领导和基层百姓之间被分割开来,“不和谐”的意见早已被过滤。试问这样的调研意义何在?然而,正是凭借这些失真的民意,正是这些“被安排”的调研结果,地方官员一样顺利做官,甚至得到了升迁。
  众所周知,领导调研的目的在于倾听民意,以便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但长期来,一些领导干部沉侵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氛围之中。听不得半点反对的意见,更难以容忍讲真话的党员干部。于是乎,一种自上而下的“调研靠安排”的虚假之风盛行于官场之上。

  事实上,民意作为政府决策的基础,在政府行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成为官员施政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对民意的尊重和回应是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应有之义。与此相对应的是,官员去留的民意决定权和对官员行为严厉的惩处制度。如若没有民意对政府权力的制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但环顾我国的基层政治,恰恰缺少了这股民意力量。官员的去留大多与民意无关,很多时候民意不过是只“花瓶”,社情民意很难在高层得到真实的反应,这也正是官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的原因所在。
  要改变这种官场积习,不仅需要健全各种制度和措施,更为重要的恐怕还是要还权于民。让民意能够在官员的去留,在政府的决策中得到更多的真实的反应,让那些弄虚作假的官员得到应有的惩罚。唯有如此,才能够遏制这股形式主义之风和“一团和气”的虚假之风。
  稿源:荆楚网
  作者:孙显炬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艾丹)
关键词:孙显炬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