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曝光“双汇”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一时间,各地超市“双汇”火腿纷纷下架,等待国家相关部门检测结果。(据3月17日人民网)
面对“瘦肉精”问题的曝光,“双汇”火腿纷纷“下架”自然也是迫不得已。不仅如此,“双汇”在消费者心目中所确立的品牌形象,也必将随着“双汇”的“下架”而垮塌。很显然,“瘦肉精”将“双汇”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当然,也很有可能让自己步“三鹿”后尘,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就此没落。
如果说“双汇”火腿的“下架”是迫不得已,那么,让那些不作为乃至乱作为的监管“下架”可谓是民众的强烈期盼。按理说,任何商品在流入市场的过程中,都应受到政府相关监督部门严格的审核把关。特别是对于食品来说,更因为其事关公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更是容不得丝毫麻痹大意,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
然而,令人感到揪心的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可谓是频繁发生,不仅有“毒奶粉”、“毒豇豆”,也有“问题馒头”、“化学火锅”等,在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既有商家诚信缺失、唯利是图的问题,更有监管体系不作为乃至乱作为的问题。这一次,一些地区竟然出现“瘦肉精”泛滥问题,着着让民众感到痛心。
事实上,每一头生猪在摆上餐桌前,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监管体系的严格把关,可是,那些使用“瘦肉精”的生猪,为何能够突破重重监管呢?对于诸多的监管部门来说,他们对于使用“瘦肉精”的问题,并非毫不知情,而是因为这些监管体系早已经沦为了“瘦肉精”黑色利益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也正因此,他们才会为“瘦肉精”大开“绿灯”。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国琴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