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首次为文化产业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厦门的文化产业,迎来又一个春天。今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厦门再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昨天上午,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会议选在厦门召开,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厦门在文化产业方面获得的殊荣和诸多经验。”一位参会官员向导报记者透露。(东南网-海峡导报3月28日)
文化到底能不能产业化?到今天争论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意义,在市场经济里,那些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总是饱受社会诟病,不求上进、暗箱操作、浪费国有财产等等,随便就可以列出一大堆问题。可以说,产业化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一个趋势,到市场上去、到群众生活中去是文化必然走向。
但是,文化产业化是不是完全交由市场,任由市场选择呢?当市场足够完善,社会道德水准足够高的时候,是可以的。换句话讲,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完全产业化会带来文化事业的崩溃。
今天的市场与转型时期的人性结合得过于草率,政府过早地将自己的责任推给社会,其结果总是让人担忧的。
我们前些年的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失败了,就是因为我们把教育和医疗全盘地推向市场。让学校走向市场,老师的积极性高了,以看得见的“升学率”为本质的“教学质量”也高了,那些“高分低能”的孩子都成了应试的工具;更严重的是费用也跟着高了,教育两级分化严重,市场让穷人的下一代“输在了起跑线上”。让医院自己去挣钱,唯钱至上,设备好了,水平高了,但结果却搞得普通人一说起看病就头疼,就怨言遍地,甚至火冒三丈,以至于很多人怀念那“缺医少药”的赤脚医生时代。钱、钱、钱,没钱读不了书,没钱看不了病,没钱买不到文化产品,听不到戏、出不了书;这个道理似乎连三岁小孩都已经谙熟于心了。民风和民心的被扭曲,是什么代价可以换回的?这是改革期望得到的么?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老实说,文化产业早就形成,产业化也在逐步形成。不过,从政府层面大提产业化,还是需要加N个限定,还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文化要搞市场经济,要开放,就会有某些“病菌”和“苍蝇蚊子”涌进。这也是正确的预估。但是当这个市场和社会没有足够的“抵抗力”,政府就不能不管不顾,而是要主动当好“灭菌器”和“苍蝇拍”。
稿源:荆楚网
作者:小李和尚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