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白灵芝:“孔融让梨”应从客观题变主观题

发布时间: 2012-04-19 10:56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素材是“孔融让梨”,题目中一道题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豁达“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打叉。学生家长称孩子并不自私,平时吃饭都会给家人夹菜,也懂得与人分享。(4月19日东方网)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我国一个教育人学会谦让的道德教育经典案例。如今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但不断显现出道德发展赶不上经济发展步伐的时代,所以当下进行道德教育依旧应该是时代的主流趋势。但是道德教育的方式不应当是教育者理所当然的硬性灌输,而应该切实关注学生的价值判断方式,进行合理引导。
  将德育融入实际教学中是不错的方式,但是在教育者进行德育时就存在一个既定的道德标准,比如说,当遇到分梨的情况时,你的唯一选择就应该是让梨。孔融小小年纪学会与人分享,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道德典范。在如今普遍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自私的情况。案例中的教师在判断回答不会让梨是错误答案的同时,必定是判断该学生是一个较为自私的学生。然而我们根据学生家长的反应可以得知,这个孩子很懂得与人分享。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完全不能因这一道题作为对学生道德的判断。
  这样一道题本身就应该是一道主观题,但是当答案就在“会”和“不会”之间时,这道题就变成了有唯一答案的客观题。恭敬谦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老师凭什么就判定“会”是标准答案呢?一年级的孩子道德判断还不成熟,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即使回答“会”也不能判断学生具有谦让的美德。
  笔者认为应该在问题后面加上“为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会”或者“不会”的原因,让这道客观题变成主观题。很可能选择“会”的学生是因为自己不爱吃梨,所以要把梨分给别人吃。而选择“不会”的学生可能是因为怕别人吃梨容易拉肚子。你别不信,现在小孩子的想象力可谓丰富,如果真有这样一道“为什么”的后续问题,一定会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答案。我们知道,“孔融让梨”是美德,但是不让梨也未尝不可。假设学生不让梨的原因恰如笔者的举例,我们是否可以将这种行为理解为学生能够处处为他人着想?
  教育者千万不要用“德育”强制“孔融”让梨,而应该也“孔融”更多的思考空间。通过这样一道“为什么”的题,教师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道德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道德教育。
  稿源:荆楚网
  作者:白灵芝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白灵芝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