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从公务员集体上街扫地、擦鞋,到副市长骑车送女儿上学,从“接待就是生产力”的“内涵”标语,到“我靠重庆”的网络解读,从“北大校长回家跪母”,到“浙大校长开会玩牌”。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的一言一行,都不可避免的被媒体和公众围观、议论,甚至质疑,如何在舆论的“刀锋”上行走已成官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在这些热点事件中,公众屡屡质疑官员“作秀”,官员则常常苦恼自己被误读,二者之间似乎存在一道天然的鸿沟。作为政府官员,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况且正如有评论指出,“作秀”并非全是贬义而是中性词。公众表现出的围观热情,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公开透明程度不够,导致公众对官员的工作和生活都充满了好奇,而网络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最好平台,才造成现在官员一有“风吹草动”即引发热议的现状。如果官员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坦然面对,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公众也并非人云亦云、全无理智,最终也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当然,如果自身确实存在问题,在公众的围观之下“漏了马脚”,那就不是“作秀”与否的问题,而是违纪、违法与否的问题。
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是缺乏基本的应对常识的。一旦被媒体曝光,则立即恼羞成怒,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一些不该做得事。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官员的“雷言雷语”,这其中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官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时,缺乏基本的应对技巧。相反,有些部门和官员则从容的多、主动的多,该解释的解释、该澄清的澄清,摆事实、讲道理,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刻意回避,也不刻意奉迎。最终,各种质疑声逐渐消褪,取而代之的则是理解和支持。
舆论犹如“刀锋”,但这把刀其实也有两面,处理不好会被“割伤”,处置恰当就能为我所用。我们看到,其实国外一些官员也经常“作秀”,甚至主动借助媒体来传达自己的主张,展示个人的魅力。因此,舆论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的政府官员不但要敢于面对媒体和公众,而且要主动接触媒体和公众。在工作上,要在法律法规允许公开的范围内,广泛向公众公开各类制度规范、办事流程和办理结果,充分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生活上,要把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来看待,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破除神秘感,消除公众对官员的某些“猜测”。
衡量干部称职与否的标准很多,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也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那就是不会同媒体打交道,在舆论的“刀锋”上不能自由行走的干部,同样不是好干部。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