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刘艳秋:鲁迅“退出”不代表被遗忘

发布时间: 2013-09-05 15:34:00  来源: 荆楚网  作者:刘艳秋  进入电子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9篇课文被更换,这其中,包括鲁迅的文章《风筝》。
  鲁迅先生的“去留”,又一次引起一阵不小的舆论喧嚣。各方议论中,反对的声音尤为显著,理由无非是鲁迅“退出”了,批判精神又该由谁来继承?
  诚然,这种担忧有它存在的语境,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批判精神。可它忽略了一个前提:孩子能否肩负起继承批判精神的重任?不少教师反应,鲁迅的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好掌握。甚至不少的孩子对中国的历史还没有全面的了解,他们又如何能能透过深邃难懂的文字,领悟鲁迅先生对现实的忧思?
  所以,“无人继承批判精神”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反驳。鲁迅的思想再重要、再深刻,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灌输给刚上初中的孩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文学的理解更是如此。冰心读《红楼梦》,直到中年才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大家庭的兴亡盛衰。让初中的孩子读“祥林嫂”,或许他们的印象也只会停留在祥林嫂的“喋喋不休”上。
  因此,与其让孩子在课堂上硬背鲁迅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如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感悟鲁迅的“民族魂”。当孩子逐渐了解了那一段历史,即便没有教材的引导,他们也会找来鲁迅的杂文与小说细读。这时孩子们对鲁迅的认识,相信远比课堂上听空洞的说教来得深刻。
  此外,教科书的更新换代是历史的必然。韩石山先生曾说,鲁迅的作品在中小学语文上占得数量太多了,这不利于学子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好作家那么多,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类型的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的作品会不断涌现,我们又何必将思维固化在鲁迅先生身上?仅仅因为一篇文章的退出,就把问题上升到遗忘鲁迅的地步,实在有些小题大做。
  笔者人生的一大憾事,就是老师过早的在课堂上强调《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以至于后来每一次翻开《红楼梦》,都挥不去僵化的认识。这种憾事,不应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上演。而鲁迅“退出”初中教材,说不定是阻止孩子跳进“思维固化”的另一种方法。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艳秋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刘艳秋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