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刘艳秋:教授言论也应考虑人文关怀

发布时间: 2013-10-17 14:46:35  来源: 荆楚网  作者:刘艳秋  进入电子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在回答记者“城市农村化”现象时认为,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虑进行考试审核。这个考试分为几项,包括文化程度的考试、法律知识的考试、工作能力的考核等等。(《北京晚报》10月15日)
  笔者不才,实在断定不了考试是否为提高居民素质的唯一途径,但这并不妨碍笔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本感知:“外来人口要考试”的语境中,充斥着“精英”面对普通人时的高贵冷艳。用网友的话来说,“这是赤裸裸的鄙视”。
  然而这种鄙视并不鲜见。不久前,清华教授杨燕绥“男的去养老院做园林义工,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做编织”的言论同样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膈应”。即便杨教授后来解释“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抹不平这所谓学术言论在普通人心中划下的伤口。
  纵观近年来的教授雷人言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通性:仿佛任何荒诞的言论只要穿上科学的外衣,就能不管不顾他人的感受。但凡有人反对,高贵的教授就会跳出来指责“你们不懂学术!”
  是的,我们普通人的确不懂高深晦涩的理论,可这不代表懂得的人就能用这一看似正义凛然的借口肆意伤害普通人的内心。人人生而平等,为何教授就可以将人随意分成三六九等呢?
  从前几年开始,专家就被网友称为“砖家”,教授变成“叫兽”,戏称中多少有些对现实的演绎。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次关于教授权威性的调查,有68.1%的受访者认为许多专家失去社会责任感。这里面,教授不考虑大众感受的言论或许是主要原因。
  教授言论为何不能考虑人文关怀呢?这与发布学术研究结果并不冲突。换一个词、用另一种表述,或许就能避免引发一场社会矛盾。只要研究成果有益于社会,即便是朴实无华的发布,一样能引起大众的关注。为了博眼球不惜用上雷人言语,即便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赢得的也是恶名。
  做学问是寂寞的事,如果一个学者不甘于寂寞,非要用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的话,小心蹦跶的时候别摔掉了“教授”的帽子。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艳秋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刘艳秋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