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一次又一次突袭武汉,江城亦是雾城。
进入新年来,武汉已有近7成时间处在重度以上污染天,13日凌晨7时起,武汉空气质量指数(AQI)突破300,晚9时,AQI仍高达346,为严重污染级别。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网站显示,13日全国最差空气质量排行榜上,武汉名列第一,比河北的保定、廊坊、石家庄还糟。(《湖北日报》1月14日)
去年以来,普通市民早已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工作生活开始前,先看看天气预报有没有关于雾霾的提示,而且能够头头是道讲解雾与霾的区别。如此高效率的科普,前提是全社会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即使好不容易迎来了晴天,人们心底的那层阴霾仍挥之不去———明天,明年,未来,这裹挟着环境污染、生命杀手的沉重雾霾,会一直萦绕不绝甚至越来越厚、越来越重吗?
笔者并不想把武汉当前三天一小雾二天一大雾的现状,怪罪于政府。治理雾霾的确是难题,全国20多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雾霾天并非武汉市的“专利”。然而,雾霾天是自然灾害,不能总是当借口开脱吧,不能总视而不见将头埋在沙子里吧?
看看武汉近几年的市政建设,与时间赛跑,到处都在施工,渣土车开得轰轰的响,灰尘扬得让人无法直视,眼看漂亮美观大气的建筑物一栋接一栋的拔起,然而一遇大雾,健康频遭雾霾威胁时,畅通城市的民心工程遭遇逆转,迅速变成了毁民心工程。建设时挨骂,建成时挨赞,一场大雾又挨骂……骂多赞少,恶性循环。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雾霾的出现,让人们想象中的美丽中国的图景布上阴影。我们今天的危险在于,已经站在了与自然“迎头相撞的险境”而浑然不知,或者知道了仍然醉生梦死,实在已非“愚蠢”二字可以形容。
追逐漂亮的GDP数字,追求整洁气派的市容市貌,目的无非是想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可问题是,如果雾霾天变成我们生活的常客,口罩变成我们出门的必配装备,医院呼吸科变成常驻站点的时候,幸福指数如何高得起来?
有人说雾霾来了,武汉在行动:从去年12月3日、12月16日到今年1月9日武汉市已经第三次启动雾霾应急预案。伦敦当年甩掉“雾都”帽子的治理经验启迪我们,治理雾霾不能“头疼医头”,而要拿出釜底抽薪的举措。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环境治理在政府工作中的权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把问题留给后人”的落后思维;要以更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降低它们为雾霾“做贡献”的能力。除此之外,也要鼓励普通民众积极参与,通过多用绿色能源产品、养成绿色出行习惯等方式,有效地促进雾霾治理。唯有如此,才能标本兼治。
希望这场大雾,成为武汉治理雾霾的一个转折点。
稿源:荆楚网
作者:南路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