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网曝“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被暴打”,网友称“接诊医生开了头部CT,报告未见颅内出血,就被患者家属暴力殴打,说乱开检查”;有网友曝打人者是“市公安局副局长儿子和侄儿”。(3月10日《新京报》)
副局长侄儿暴打医生,打人者的身份引人关注,但抛开打人者身份的问题,不难看出,又是一起典型的医患矛盾。网络上提出或因医方不负责的态度,或因患方动辄诉诸武力的暴力,都只是医患关系紧张的表象,却非根源。要从根本上修复医患关系的裂痕,就应当对医患关系的现状准确把脉,进而重塑两个群体之间的信任关系。
不久之前的广东卫视主持人王牧笛事件,相信大家印象深刻,当时有评论表示,医患矛盾的解决,至少从表象上来说,起码需要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可是面对王牧笛这样一个患者家属身份的“激愤”之言,中国医师协会并没有拿出一种调查问题、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而是颇有点“恼羞成怒”的样子,连发微博,要求砸掉王牧笛的事业和饭碗。对这一事件,出网络上出现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的“舆论分野”情况,但其支持的是医患矛盾和谐的解决,反对的是王牧笛的“激愤”言论,同时也反对中国医师协会明显带着情绪的表态。
从法律上讲,暴打医生已涉嫌刑事犯罪,已经超越了医患关系的范畴。纵观近期多起伤医案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即患方因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并未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便直接采取了极端暴力方式。不沟通即动粗的野蛮之举,可以说是文明社会的“返祖现象”。其暴戾之气的根源就是医患之间信任的缺失。
面对这两个群体的利益冲突,解决方案首先应当着眼于平息怨愤、不满,促进谅解、合作,构建信任、互利,而不是为更深的结怨或纠纷添柴加火,更长远地,还应该从构建医患的信任关系上下功夫。目前备受关注的改变以药养医制度,应该说会不同程度地促进医患矛盾的缓解,但可能无法“药到病除”。要从根本上修复医患关系的裂痕,还应对医患关系的现状准确把脉,进而重塑两个群体之间的信任关系。
创新创造更多的沟通机制,是改善和重塑当前医患信任关系的良药。医患间开诚布公的恳谈,比起保安警棍更有利于促进医患的人文关系转变,也符合法制观念的转变,加快医改的进程。回想一下,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即使并不专业的大夫,如果能够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并耐心解释病理及用药方案,往往会被患者视作“好医生”。非典时期的医患关系更是令人怀念,虽然医疗条件很艰苦,但医患关系却形同鱼水,其重要原因就是危难中的守望相助、并肩战斗,令双方增进了沟通信任。
暴力伤医,天理不容,违法者必将受到严惩。然而,消除医患之间的暴戾之气,任重道远。构建一个尊重、宽容、互信、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国家、社会、媒体和公民共同努力。实践表明,化解这种纠纷和冲突,根本上还依赖于有一套取信于民的诉求表达和纠纷解决机制,将激烈的利益冲突导入理性平和的法治渠道。
稿源:荆楚网
作者:西湖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