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戴帽子的戴帽子、该摘帽子的就摘帽子,不能让贫困县越扶越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在今年的两会上表示,列入本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农村扶贫开发法,将对扶贫重点县的确定和退出机制做出规定。(3月20日新华网)
近年来,争戴“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市县区不在少数,甚至出现跑、要“贫困帽子”的扭曲现象。而且一些本已脱贫的地方政府因“贫困帽子”的含金量比较高,为能继续享受国家更多的财政支持与扶贫政策想尽千方百计保有“国家及贫困县”的帽子。从1986年到2011的“国家级贫困县”的评定标准来看,虽实施了多次扶贫规划,但大致上的评定标准没有太大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在贫困县的评定中占据很大权重。有专家认为,这样的评定标准对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等衡量贫困程度的指标重视不够。
另外,在一些贫困县的评定、调整上的透明度不高,有的贫困县为继续保有贫困县的“帽子”甚至在相关发展数据上动手脚。因此,这就导致有些贫困县的发展水平反而高于非贫困县,而真正需要扶贫脱困的地方县市反而未能纳入,无法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这难道不是间接导致国家发展不均,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吗?
然而,正如前段时间在舆论中闹得沸沸扬扬的黑龙江省海伦市一般,一边是费力哭穷只求带上“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一边又变相投资近亿元新建政府大楼。从这对外哭穷,对内炫富的矛盾中不难看出争戴“贫困帽子”背后的猫腻。一些早就脱贫但仍不摘帽的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打起了国家的财政补助和扶贫政策的歪主意,将本该用于扶贫脱困的资金政策用来贪污腐败、奢靡享乐,这无疑是在损害国家利益下进一步助长了腐败奢靡的不正之风。
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些地方政府在脱贫之后心甘情愿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呢?在笔者看来,调整扶贫脱困的指挥棒是关键。在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将带上保有“贫困帽子”,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与扶贫项目作为主要领导的政绩表现,这就直接导致“国家级贫困县”被扭曲理解,成了众人眼里的“香饽饽”。因此,就必须果断调整扶贫的指挥棒,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贫困县”的评定标准,建立退出机制。增加对贫困县发展状况的监督审核,对在上报审核数据上虚报、瞒报、漏报的地方政府,一经发现严肃惩处并立即取消“贫困县”的资格。二是将地方脱贫致富,摘掉“贫困帽子”列入对地方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中,如出现常年经济未出现较大转变,群众生活水平为提高的,要对相关领导干部进行问责,严重者立即免职。当然,还是要进一步提高贫困县的党员干部以及群众对“贫困帽子”的认识,转变“向国家伸手要钱、要项目”的懒惰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总而言之,必须调整脱贫指挥棒,杜绝“贫困帽子”成为某些地方政府或个别领导干部腐败奢靡、平步青云的“棋子”,让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也要让一些已经脱离“贫困县”行列的县市能自力更生,心甘情愿摘掉“贫困帽子”。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帽子”在对的地方发挥功效,摘掉“贫困帽子”才不会遥遥无期。
稿源:荆楚网
作者:凉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