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央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改革坚定决心相比,不少地方在政务公开时喜欢遮遮掩掩。编制预算说明时,谈到资金结转、预算支出时动辄在“亿元”单位后边加个“等”;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里,蜻蜓点水列出一个支出项目,用“等等”代替几十个项目“鱼目混珠”的情况比比皆是。“等等”,到底都遮掩了什么?(新华网3月20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务公开中只提出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并未给出公开数据,通过“等等”来敷衍堵塞,公开的政府信息连不少相对专业人士都看不懂,群众的的知情权真正的被“等等”等来等去。
公开、透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在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实行政务公开,既要重视对外公开,又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使二者上下衔接,内外呼应,促使政府依法行政。
推进政务公开,是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稳定市场预期,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政府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信息公开,才能有效提升民众对政府的认同程度,扩大民众的参与度,增加政府与民众行为取向的一致性,真正做到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解决民众最关心的事,从而增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改善干群关系。
推进政务公开,就是为了使行使权力者接受监督,使民众参与权力行使的过程,它是现代国家实行民主监督和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公开是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维护私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破除权力运行的隐蔽性,强化民主监督,为治理权力滥用和腐败提供预防机制。近年来的实践说明,政务公开不仅能够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给民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让党员干部养成接受监督习惯,才能让群众明白党员干部在干什么。
推进政务公开,才能真正使三公经费得到公开,让民众看明白、能监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三公经费公开的要求,可谓切中要害。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把政府的账本清清楚楚地晒给公众看,就进一步为压缩三公经费提供了可能。
随着民众对政务信息公开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加强信息公开,提升公信力,打造阳光财政,刻不容缓,岂能“等等”?
稿源:荆楚网
作者:彼岸花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