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了文化发展的“史上最好时期”,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文化“成长的烦恼”,在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文化部部长蔡武直指要害,行政权力对艺术的发展不要过多干预,才能促使文艺大师的涌现。(3月24日 《京华时报》)
精神永远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所以在当下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之时,也理应到了文化、艺术的黄金收割。可要是在中国的艺术氛围中,说起能在世界范围内扛鼎的某某大师,恐怕还只能算得上“珍稀动物”。相反更尴尬的是,“时无英雄,竟使得竖子成名”,且看大师这种称谓都已经被王林之流所沐猴而冠,想来也颇为唏嘘不已。
好在现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给文化产业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这方面的举措,更多的是从基层方面来释放文化生产力,如剧院、文化企业的改制等等,这有利于让人才的放水养鱼。但如果要在这个土壤中诞生出大师的话,就正如蔡武所说:行政权力对艺术的发展不要过多干预。
而斯皮尔伯格之所以是大师,不是因为他拍出了《侏罗纪公园》或者是《ET外星人》,而是《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为之动容。而中国的冯小刚也有一个大师梦,当他据悉自己二十年磨一剑的《1942》顺利通过审查的时候,喜称“饭也吃得香了”。
中国的电影审查之严格,这在坊间并不是秘密,不过这张面孔也并非单一化。去年7月,新闻出版总局就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取消了一般题材电影剧本的审查。可以说这对于业界是种利好。然而要成为大师,是绝不可能在一般题材中混迹的,他们必然是要拿出能深耕自己民族和国家最为苦难的那段历史。非如此不可彪炳艺术的青史。但这个领域,恐怕也是相关权力部门下一步要讨论的话题。
法无禁止即可为,这句话在文化艺术领域中也绝对适用。但挑战红线,似乎又让那些“准大师”们频频隔靴搔痒。被陈凯歌认为是“拿过世界冠军”的《霸王别姬》,就因为触及到了敏感的历史问题,曾经戴过一段“禁片”的帽子。在意识形态并存的情况下,那些渴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艺术工作者们似乎一直都在路上。而现在有幸赶上了文化发展的“史上最好时期”。证据之一就是冯小刚可以在《私人订制》中戏谑揶揄当下贪官的嘴脸,且入木三分。
当然,权力也不可能在艺术领域中消失于无形。相反,在某些地方则应该加强,譬如版权制度、打击不健康内容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只监管之手。也有人说刻意控制韩流、美剧的势力扩张,是权力手伸得过长。不过笔者倒是持保留意见。如果让这些舶来品放任自流的话,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有休克的危险,而这绝非危言耸听。
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是权力潜入艺术领域的最真实状态。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谢伟锋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