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最忌“见事迟”,什么事都慢人一拍,对问题看不准、判断不清,把握不住机会,抓不住机遇。现今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见事迟”不能成为改革的一股强阻力。(3月31日人民网)
事不临头不急人,事到关头急死人。现今某些决策者认为改革只需要按部就班就行了,跟着国家政策走就对了,不需要做什么超前的工作。当某些抓住改革机遇的地方“策马奔腾”时,某些没抓住机遇的地方只能感叹机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恍然大悟”后也只能拍着自己脑门,叫一声怎一个“后悔莫及”了得!
晚起的鸟儿没虫吃,见事迟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乏力。但是我们在关注见事的把握机遇之时,也要注意对“迟”的态度:
不能见事“迟”,就不见事。决策者不能有反正迟都迟了的破罐子破摔心态,一叶障目,遮住了自己的眼睛,也挡不住改革的问题。一个问题迟了,应该想办法去拉近与“早”的差距;一个问题迟了,就应该想办法让另一个改革的问题变得“早”起来。
不能见事“迟”,就认为来日方长。改革落后了,就不给改革制定时间表了,认为时间可以慢慢弥补没能抓住的机遇,认为别人只是走在前面,我们要走他们走过的路是早晚的事。一些地区在努力地赶路追求下一个目标,而一些地区却是在能慢则慢,能拖则拖。时间差越拉越大,改革发展差距当然也会越来越明显。
不能见事“迟”,就光借鉴,不自己创新。为了发展经济,创好政绩,一些地区把前人改革实践的经验,照搬过来套上。这样能行不?当然不行,这种“前人栽树,后人只管乘凉”的思想存有错误。一方面,好的经验我们是应该借鉴,以促进地区发展,但完全照搬不结合地区实际,就是认识的错误了。不能因为“迟”了就慌不择食,仍要根据情况进行改革,实际是改革的前提。另一方面,借鉴的东西是地区改革的下下策,是为了应付“迟”,而只有创新的改革,才称得上见事“早”。
出剑快、狠、准,考验决策者的眼力、能力,走路稳、进、实,考验决策者的拼力,搏力。见事早,要反映及时快速,定位准确,把握关键点、关键环节。但端正对见事“迟”的态度,也才能真正弥补失去的机遇。见事早和端正对“迟”的态度,在改革中缺一不可。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瑜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