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颜陈:警惕舆情“罗生门”加剧中港情绪对立

发布时间: 2014-04-24 10:56:31  来源: 荆楚网  作者:颜陈  进入电子报

  日前,网上流传一个短片,一对内地夫妻在香港街头让小孩在路边小便,引来一名香港男子不满,举机拍摄,引发双方推撞冲突。有人指责当街小便行为的不文明,也有人替这对年轻夫妇辩解说这是“出于无奈”,还有人认为内地游客在香港不文明行为被放大镜检视,是一种歧视,乃至上纲上线到内地与香港的争端。(4月23日《新京报》)
  新媒体时代,传播门槛的降低导致真假信息混杂。在本次事件中,依据最先爆出的视频,事件被描述成内地游客纵容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在被港人指责拍照后,双方发生争吵,孩子父母动手打人的版本。但次日,另一段更加完整的视频出现,还原当时情景,剧情一下子反转,舆论转向批评发布第一段视频的媒体。众声喧哗中,著名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在其个人认证微博上发布了有失偏颇的言论,更是遭到网民“炮轰”,以至于她不得不回应“我对舆情很不敏感”。
  孩子为何当街便溺?孩子父亲是否抢夺相机?为何要抢夺相机?孩子母亲是否打人?为何打人?涉事各方立场,取舍不同、感情基调差异、事件属性界定,导致真相扑朔迷离,围观者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与此同时,舆论所附加的想象,中港之间标签化和符号化所催生的民意情绪表达,不断放大事件的社会影响,最终形成愈演愈烈的危机,可谓中港舆情“罗生门”。
  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舆情的源起和传播潜藏着极大的隐性风险。譬如本次事件中,港人对小孩隐私部位的猛拍以及不依不饶,孩子父母关于事件的无奈解释,舆论场白热化的争论,不仅加速了传播形态的变异,推动舆论烈度飙升,还使得舆情演绎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无序性,产生极大的集聚和放大效应。复杂的传播形态导致公众无法辨识信息发布者的信息占有程度、道德价值观念、社会身份,信息发布者个人情绪、理性程度、信息发布动机等信息也付诸阙如。
  社会舆论是社会心理的再现和外化。本次事件舆论传播向“罗生门”方向演化,点燃了港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极大地消耗了内地和香港民众之间的互信,使得舆论引导环境复杂多变。试想,如果小孩在香港街头便溺就能引发舆论场的尖锐对立,在某种意义上是否也隐示了中港之间正常沟通途径的失效?长此以往,是否会转化为中港之间特殊的社会情绪或政治情绪?正是由于这些显性或隐性的不稳定因素激增,才导致中港民众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权力的扩张稀释了政府及相关信息管理部门的舆论主导权,打破了社会运行原有的完整的生态体系。客观来看,小孩便溺引发的舆情“罗生门”其实也是中港民众、文化、制度融合的缩影和困局。
  如何破解“罗生门”困局?将内地与香港民众在此间的围观冲动和争论激情,转化为特首梁振英期望的“互谅互让,相互理解”,促成中港之间的有效沟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稿源:荆楚网
  作者:颜陈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杨虹磊)
关键词:香港;内地;孩子;当街便溺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