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师范大学多位教师深陷“抄袭门”。其中原长江师范学院教师张世友的10篇晋升论文均被指抄袭,重庆师大人事科科长及政治学院的一位教授也存在论文抄袭行为。有网友质疑:“偌大的中国还容得下一张干净的书桌吗?学术的殿堂还值得我们坚守吗?”(5月5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名列世界第一,而论文引用率却名列世界100名开外,学术泛滥的表皮之下其实影射了当前学术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境况。与此同时,充足的论文却为学术抄袭提供了“广袤的土壤”,使得一部分人的抄袭变得“游刃有余”。
从近十几年来的学术抄袭和腐败事件不难发现,一些学者由于对更高学位、职称的“过度渴求”,或为在国家级、部级学术项目申报上获得更多资金补助,不惜以个人名誉和诚信作为代价,抄袭国内外学术成果,运用不真实的数据报告。这其中还不乏一些知名“长江学者”与名校教授。2009年,井冈山大学的两名老师为了晋级,疯狂抄袭并在国际上刊发论文70余篇,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此次重庆师范大学的“抄袭门”并不是该校第一次发生学术不端事件。早在2004年,该校音乐学院的教授刘天学就因为学术抄袭受到学校处分,而在当年刘天学仍然升任音乐学院副院长。校方的敷衍了事不仅无益于该校学术研究的发展,反而导致一部分教师误认为学术抄袭“无伤大雅”,学术抄袭可以“畅行无阻”。
为了遏制学术抄袭事件,不少学术评定机构开始利用新技术对论文进行反抄袭扫描,加强对于学术研究成果的核验与监督。然而这仅仅也就是“治标之策”,并不能对于学术抄袭起到根治作用。若要遏制学术抄袭,必须要加强学术研究体系和新规则的制订,从而对于形成良性循环。
这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做好“事前预防”,加大对于学术项目申报及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规范学者的学术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事后追责、重罚,撤销当事人的学术称号和待遇。与此同时,还要设立独立的学术机构,摆脱其他利益因素干预,专注于学术评定与鉴别工作。
大学教育堕落,直接影响每一个深处其中的学生。导师抄袭看似只是个人的不端行为,实际上也会“传染”给学生,使其认为不劳而获是理所应当。提高大学教育水平任重道远,当从维护学术环境的干净、正当做起,当务之急就是处理这些看似微小实际对于教育危害重大的行为。学者不能“江湖化”、“商业化”,不能因为经济利益就忘记作为学者的本职和责任。
“学术是社会最后的良心”,对于学术造假事件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必须下重拳予以遏制。如果连“最后的良心”都无法坚守,将会导致更大的灾难,这绝非危言耸听。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逸良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