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工,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找问题的人。如果是秘密的挑刺工,那么其找问题的效果会更好。
今年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对全县人口只有16万的丹棱而言,40人的秘密挑刺工,其阵容可谓强大,并因其神秘性,在全县产生的影响和震动也比较大。
观察挑刺工的工作方法,“实行分任务、分领域、分专题随机抽取暗访人员成立暗访工作组,主要通过暗访检查、模拟办事、走访调研、网络监测等方式,对全县服务窗口、部门机关展开暗访监督。”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实施一段时间后,产生的积极反响是,“让窗口工作人员、部门干部和‘局座’们纷纷吐槽直言:‘工作时如履薄冰,压力好大好大。’”以此而论,挑刺工驱散“作风雾霾”的工作初见成效。
然而,笔者担忧的是,40名秘密挑刺工到底能走多远?
一是名单能够保密多久?虽则秘密名单“全县只有县纠风办主任游利萍和另一名工作人员知道”,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员变动,挑刺工成为“公开的秘密”可能性会变得很大。一旦“解密”,他们工作的效果必将削弱,他们“存在的理由”将受到质疑。
二是挑刺工如何解压?毋庸讳言,肩负监督单位、部门作风之责,挑刺工面临身份暴露、到处“挑刺”“树敌”等等有形无形的压力,若不能及时解压,他们将无法正常开展挑刺工作,或者让挑刺流于形式。
如果将吹散“作风雾霾”仅仅寄希望于挑刺工的暗访挑刺行动,寄望于“挑刺风暴”,结果必然是差强人意的。加强干部作风教育,内于心外于行,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加强作风制度建设,将“四风”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包括“挑刺工”在内的执纪执法监督检查,形成震慑效应。如此多管齐下、形成常态,必定吹散“作风雾霾”,天朗气清会有时!
着眼“挑刺工”,向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宣战,持之以恒,何愁干部作风不转、“四风”不除?
稿源:荆楚网
作者:欣然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