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模拟群众办事,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据统计,秘密聘用的40名暗访人员,分别来自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媒体等专业人员,以及特邀监察员代表和普通群众代表。某些当地官员表示,自从有了“挑刺工”,压力很大。(5月19日《华西都市报》)“挑刺工”是有作用的,不能一棒子打死。不过,应该仔细考量,“挑刺工”为何有如此大的作用?看看“挑刺工”的身份即可,大都来自体制内,并且由纪委主导,有一位还是县纪委委员,即得罪了“挑刺工”,也就得罪了纪委,那么谁敢怠慢呢?
新闻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挑刺工”展示挑刺成绩,比如某部门办事推诿时,主管官员的脸一下子就发烫了,会后立即排查问题。“挑刺工”所挑出来的诸如“态度生硬”、“办事推诿”等公共作风问题,没任何技术含量,老百姓在办事时肯定会遇到。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是老百姓在日常监督中,挑出了刺,主管官员的脸会发烫吗,会立即花费精力摸排整改吗?很难说。
因此,“挑刺工”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挑刺”。如果“挑刺工”身份祛除了权力符号,单凭民众本身的单打独斗,恐怕很难撬动权力的自我改革。从丹棱县“挑刺工”大显身手便知,当地的“四风”问题还是颇为严重的,但是为何是由“挑刺工”挑出来,而不是普通老百姓“挑”出来呢?
说到底,监督权力,有多种路径可走。为了避免权力监督的路径越走越窄,一般来说,总会设计多条路子:上级权力监督、同级权力制衡、公民权利施压。“挑刺工”开掘的是上级监督的源泉,丹棱县自以为得计,却忽视了一点:聘政府“挑刺工”,不如多养活老百姓中的“啄木鸟”。
更何况,丹棱县的“挑刺工”制度在理论上确实有“越走越窄”的可能。一个小县城,抬头不见低头见,政府“挑刺工”被认出来的可能性,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大。这不,已经有“挑刺工”暴露了。也因此,丹棱县的“挑刺工”制度可以保留,但终究不是捷径。如果疏通民意沟通渠道,将老百姓的挑刺、建议等,下情上达、认真落实,到那时估计也不需要专门的“挑刺工”了。
稿源:楚天金报
作者:温江桦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