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于2002年8月18日正式开业,博物馆开馆之初,展厅面积有2000多平米,4个展厅,共有1300多件展品,仅性文物就达700多件。11年过去了,由于该馆成立后一直面临着经营和管理难题,如今,博物馆的展厅只剩下了800平方米,参观者一年不到千人,甚至有的月份没有一人前来参观,这样的运营状况令举办者始料未及,文物的维护费用惊人,博物馆坚守11年砸钱近千万。(5月21日荆楚网)
吃饭和性事,是人类繁衍至今的基本条件。食文化,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而性,却始终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甚至谈性色变。谈性色变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性教育的严重缺失,“性”几乎是教育的话题“禁区”,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教育的“盲区”和“误区”。
学校不谈性教育,家长不谈性教育,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孩子教养成一个好孩子。实际上,这是在用传统标准来衡量现代小孩的成长。在封闭社会里,纲常伦理、道德上的“金科玉律”等严重束缚着一个人的成长,每个人都是高度同质化的个体。而在信息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市场化、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使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社会俨然成为了信息社会,传统的教育规范遭遇了挑战。
时代变了,教育方式就应该变,而不能固步自封,性教育应该被列入教育的任务“单子”。如果学校和家长避“性”不谈,性教育就会成为“盲区”和“误区”。“盲区”主要体现在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上,中小学生不学习转而去开房寻欢,频发的校园性侵案甚至都将受害者群体扩散至儿童了,正确的性保护观念没有形成。“误区”主要体现在对性的态度上,很多人到了青春期,性器官的发育趋于成熟和定型,性欲望强烈,由于没有接受到正规和系统的性教育,有自慰的,有强奸的,有看黄色小说的,有偷偷去网吧看A片的等等,许多青少年失足而没有走上正轨。
“性”乃是人的自然需求,如果到了正确认识性的年龄,却对性话题遮遮掩掩、避而不谈,后果很严重。当然,这也不意味着鼓励青少年过早发泄自己的“性欲”,而是要在家庭和学校的性教育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出社会的成年人而言,性学博物馆带来的性人格教育也很重要,从怀胎标本中看到对生命的尊重,从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性迫害反思对女性的尊重,从悠久的性文明中看到人性真善美的一面,等等。
2013年政府破天荒补贴10万元,相比投入的千万元,只是“杯水车薪”;办馆11年投入千万元,然而观客稀少。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馆主继续坐“冷板凳”而将博物馆办下去?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坚守的精神值得人们称赞。
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的事例告诉我们:性教育要有坐“冷板凳”的姿态。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人们常用这句名言来赞赏一些研究人员甘于寂寞、不求名利、专心致志做学问的治学精神。中国人的性观念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于泛滥,“性”不应该成为洪水猛兽的“代言人”,也不应该成为动物欲望宣泄的理由,而应该成为一种科学和文化。面对已经被曲解了的性观念,性教育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和姿态,而现代中国人最缺乏的,正是对性的一种自然态度。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陶建武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