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为了孩子高考迷上网络烧香,有地方父母迷上“神树”祈福,不少家长来到寺庙临时抱佛脚……面对高考,只要孩子一发愁,父母就焦虑;孩子一抱怨,父母就不淡定;孩子紧张复习,父母压力山大。无形之中,父母不淡定的举动,反倒给孩子增加了压力。
父母对于孩子考试的过度重视,其实素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到清朝,历经了1300余年。科举不仅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机会,也承载社会人才流动的功能。时至今日,如果有人高考总分第一名,往往被羡慕地成为状元,说明考试文化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
可是,相较于以前,现实的数据却让高考褪去了昔日的“光环”。2014年,浙江的高考录取率不低于85.9%,江苏省的高考录取率也高达86%,全国高考录取率也有望达74.65%。而1977年,我国的高考录取率只有4.8%。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等人才已经进入高速公路,我国也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对于家长而言,大可不必担心是不是会“落榜”的问题。
面对高考,从功利角度而言,上大学越来越容易,父母也完全没有徒增额外的担心,为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而发愁。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评价机制更加多元。高考虽说是一条成才之路,但绝非是唯一路径,并不能为孩子的成材“打包票”,更不存在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
高考,是孩子从孩子走向成人的重要标志,父母不妨拥有一颗平常心。该鼓励的早就应该鼓励,该表态的早就已经表态。此时,家长要做的就是尊重高考的选择,相信孩子的实力。帮助孩子做好适当的后勤准备,让孩子在“无压环境”中面对考试。
“无压环境”环境的营造,当然不是停留在高考这几天。孩子选学校、选专业、填志愿,家长同样不能替孩子“做主”。还得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此时,家长至多充当“参谋”的角色,给出自己的建议,至于才不采纳,让孩子做决定。毕竟,未来生活中,无数具体的未知,父母无能为力,只能由孩子面对。
面对高考,父母不妨更加淡定,传递给孩子笃定的价值观。考的理想,榜上有名,只是阶段性胜利;考得不理想,发挥不好,脚下依旧有路。以这样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的选择,不仅收获选择的机会,而且也在考验中成长。不管如何,第二天太阳照样升起,生活还得继续。父母营造一个“无压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稿源:荆楚网
作者:章正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