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是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是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其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却产生了农村孩子不得不寄宿求学、城镇学校入学压力大等问题。
农村孩子上学难,这是不容置辩的客观事实。这一现象,在全国农村可能都不同程度存在。而且,越是老少边穷地区,情况就可能更加严重。
从生源看,农村中小学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连年出生人口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适龄学生随父母外出求学。以本学区为例,九所中心校就有三所学生不足200人;有初中生的四所学校,其中两所初中生不到200人、一所学生在300人以下。尤其是现存各村小,一个班不到20人是很普遍的现象,个别班学生还不足10人。据有关消息,我县某城边小学,现有学生70多人、教师却有30余人。
从师资力量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已处于退休高峰期,有的中心校50岁以上的教师占大多数,精力不足,又不适应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地方政府因财力原因,尽量减少人员配备,新鲜血液不能进入学校。不仅如此,因工作环境较好的缘故,教师争相调入城边学校,形成这些地方的教师扎堆、边远乡村教师异常短缺的弊端。为了开课,有的中小学只好请“临代”,各村小就更不必说了。
对撤点并校,地方政府也进退两难:撤,意味着群众承担的教育负担更重、孩子们也并没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实惠;不撤,则意味着大量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何况,不少地方政府的财力捉襟见肘,如何让有限的财力、人力产生更大的效益,也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在撤点并校时,虽明知会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很多困难,但也不得已而为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主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固然可以理解,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必须保障,中央政府必须依法履行责任,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用政策扶持才是根本,而不能把把办学的责任全加在地方政府身上。对于少资源、无工业基础的地方来说,解决吃饭尚且不易,何况是教育投入呢?
义务教育,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千秋功业。即使因为加大教育投入而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也是值得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闲看云起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