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处于211、985院校与高职学校之间的普通本科学校,被称作高校中的“夹心层”。他们由于其定位模糊,面临着纠结:学术科研难以形成气候,难以满足热衷于学术同学的需要;教学课程与时间脱节滞后,难以让就业的学生与市场“无缝对接”。
从表面上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的实力不强。可是,造成现在学校“夹心层”的尴尬原因在于,原本一些地方上的专科学校,实力不强、师资力量有限,却盲目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从学院升格为大学。于是,在一些院校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名称改变了,观念没有跟上;学生招到了,师资力量没有提高;学校的面积扩大的,软实力没有提升。
有的“夹心层”学校的老师抱怨,学校的处境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因此,满足学生的需求有较大的难度。困难归困难,可这决不是不能满足学生的理由。
与基础教育阶段迥异,我国大学的教育,淡化了应试的色彩,其社会功能在于培养更高端学科人才,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因而,大学理应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多邀请校外专家来学校讲学、任职,不仅盘活校内的学术资源,也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而对于毕业就业选择的学生,学校与企业尽早对接,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信息。
当然,从根本上解决“夹心层”学校尴尬的问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有专家表示,我国的经济转型阶段,对高端的技术人才需求强劲。对于大部分“夹心层”学校,不妨放低姿态,将目标定位于我国的高端的职业教育,瞄准高端职业教育的“蓝海”,不失是一种出路。通过与市场“深度对接”,培养市场需要、具有前瞻性、高端的技术人才,不仅满足了学校转型的需要,也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服务。
前段时间,教育部宣布将推动600本科院校转为职业院校。不过,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对于“夹心层”大学而言,如何转型,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不妨让改革多听一听市场的声音,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性。政府监管不能“缺位”,但也决不能学校转型中“越位”让学校与市场自动匹配。如此,“夹心层”高校走出纠结的困境,才能少走一些弯路,也能走得更远。
稿源:荆楚网
作者:章正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