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将踏上归乡的旅程。对他们中的不少人而言,“回家”既让人感到温暖,同时也感到一种压力。相对于父老乡亲很高的期待,“没脸回家”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感受。这种心态需要关注。(11月24日《人民日报》)
回乡的路并没有那么好走,如今,农村大学生发出“没脸回家”的感受,多是缘于自己的社会定位是“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小草们”在外漂泊何其难?
据调查,农村大学毕业生群体有成为社会“夹心层”的趋势。何为“夹心层”?他们有知识文化素养,不想回到家乡,只能在外漂泊靠自己打拼,离自己渴望的生活还很远,又比底层高一等,大多是“蚁族”、“蜗居”,成为“高压力、亚健康、低工资”的代言人。
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已成“第一难”,失业率已经达到30.5%(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为何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究其原因,其一,农村大学生起跑线较低,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呈逐渐萎缩势态,如此一来农村大学生相对而言更难进入待遇较好、工作稳定的企事业单位。其二,他们缺少必要的社会资源。在外漂泊扎根立足的压力,和他们资金、信息、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的缺乏难以匹配。其三,很多农村家庭坚信倾尽所有供孩子读书一定能换来孩子在大城市的体面生活,亲人的期盼让农村大学生不忍破坏全家的梦想,于是更难以“返乡”。
孩子“没脸”回家,或者说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回家“过生活”这难道不是社会的痛点吗?农村一家人辛辛苦苦供孩子读完大学,却不是美梦的开始,相反,孩子选择的人生是被世俗眼光和父母期盼所“绑架”,造成“没脸回家”的心酸剧,这就是社会的痛点。
人生最大的悲哀便是在没有未来的道路上奔跑,农村大学生的现状提示我们每一个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其次,便是在提示我们平衡城市与农村的落差的迫切性。如果所有人都涌向城市,那么就出现了北上广的高房价高物价以及众多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已经刻不容缓,减少城乡差别,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村大学生怀着满腔热血以自己的所学所想建设家乡才是根治“没脸回家”的良方。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品丹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